了解白衣天使的力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医护人员,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是卫生健康的崇高精神。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公布,其中有专门针对医疗资源的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01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82万人,注册护士443万人。
医疗行为从来不是一个医生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合作的共同结晶。除了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各个科室医生之外,其实从看病、拍片、诊断、护理、开药等就医全程,参与到医疗行为当中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他们是医疗团队里的幕后英雄,有的甚至在治疗结束之后也未曾与患者谋面。
面对疫情,一批批医护工作者主动请缨、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抗击疫情第一线。除了我们熟悉的内科、外科、急诊科,老年科、药学部、影像科、超声科、病理科和护理部的医护人员,都是为我们健康生活的强大保障。
老年科:寻找生命的平衡点
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期疾病发病率也日渐攀升。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病,病情复杂隐匿,并发症多。
老年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并不是“老年”和“内科”的简单叠加,其研究范围更广泛、更深入。老年医学兼顧多种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它作为一个独立科室,是为了让老年患者的治疗更有保障。
老年科诊断的很多是内科疾病,如肺炎、慢阻肺、高血压、冠心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脑血管病等,这些都是常见的老年病。老年科不仅治疗躯体疾病,同时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老年综合征、躯体功能状态、认知情绪情况以及家庭社会支持。此外,健康管理、康复治疗和临终关怀也是老年科的发展方向。
对老人来说,许多同时患有呼吸、心血管、泌尿、内分泌、神经和精神等多方面疾病,如果分科看病,就可能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因此,老人初诊可先到老年科挂号。尤其是60岁以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老年疾病的患者,在老年科挂号诊治更方便。
人老了,似乎变得更加脆弱,身体就像老房子一样摇摇晃晃,有时一场“小感冒”就能要了命。然而,在老年科医生看来,老年人的身体虽然很脆弱,但生命力远比想象的更加坚强。即使是大病袭来,他们也能坦然面对,甚至会奇迹般地康复。在老年科,很多老人面对重病袭来,在医生们的治疗、家人们的照顾下,一次次再次寻找到身体健康的平衡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影像科:把好第一关
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放射技师必须全副武装,穿戴着口罩、护目镜、不透气的防护服进检查室帮助患者摆体位,零距离接触病人,几乎24小时不间断工作,既辛苦、又紧张,不到半个小时全身就会被汗水浸透。平时,影像科医师常常被人们称为“拍片子的”,其实在医院的构建组成中,影像科已成为每个医院的重要科室,可以说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临床各科许多疾病都须通过影像科医师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当人们生命健康出现隐患,不得不来到医院就诊的时候,影像科医生所做的“批阅”工作,正是生命所托的第一道关。
在外人看来,影像科医生所要做的就是读片,其实,影像科医生也要负责疾病的诊断过程。简单来说,像平时门诊医生经常接触到的腹痛病人,最常见的就是因为胃部问题导致,如胃溃疡、胃穿孔等,不过一些肿瘤也可以引起腹痛,这种情况就需要影像科做一个CT检查,通过影像科医生对病人的初步判断,让腹痛的病人可以第一时间选择最优科室就诊,比如胃穿孔选择普外科,胃炎或者胃溃疡就选择消化内科。
正常一个影像科医生每天要阅读X线平片200到300份,再加上CT、磁共振的50~60份,巨大的工作量可能让外人难以想象。简单的片子几分钟就可以搞定,复杂的片子仍需花上半个小时以上。不过,即使每个影像医生都如此认真、严谨地读片,每个病人的诊断通常也需要两个或者以上的影像医生负责审阅。
事实上,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
超声科: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
相对于其他科室,超声科应该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地方,只要做过体检,几乎都进过超声室。但人们普遍对超声科的印象只停留在一台仪器、一个小黑屋、医生对着屏幕涂一层黏糊糊的东西,拿着一个“探头”扫来扫去……很多人觉得这就是超声科的全部工作。
但在这简单的动作里,医生要靠眼睛和经验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这需要大量精力投入,只要一眼错漏,就可能导致诊断错误,从而耽误患者的治疗。过去超声影像只能看清人体腹部表层,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超声影像能够看清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探头的“盲区”越来越少。为广大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超声科医师长期待在光线昏暗的密闭室内,近距离观看仪器显示屏和电脑,保持一种姿态不动,除了近视、视疲劳、散光,很多人有颈椎病和肩周炎等职业疾病。所以超声科是一个特别伤眼的工作,不论是检查、审查还是出报告,医生们都需要一刻不停地看电子屏幕,很多医生的耦合剂旁边就是眼药水,在眼睛干涩时滴一滴,随后继续看下一个患者。
目前B超已基本彩超化,包括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超声介入等,几乎涵盖各个专业领域的技术。超声涉及的检查范围,除了人们熟知的腹部超声、妇科超声、甲状腺超声、乳腺超声、产科超声等,超声还可探查皮肤、皮下脂肪、筋膜、血管、神经以及各个脏器。可以说,从头到脚,超声基本都能检查。
此外,超声科医生还担任了穿刺取病理样本的工作。在发现可疑病灶后,需要穿刺取病理样本,很多患者以为是由主治医师穿刺,但出于安全性考虑,在大多数医院,穿刺都是由超声科医生完成的。超声科医生可根据B超结果判断患者是否适合穿刺、穿刺哪里、从什么角度穿刺、穿刺多深等。
B超检查通常需要预约,很多患者以为超声科医生的工作也是安排好的,按部就班检查就行,但其实超声科也有紧急情况。不少急诊患者需要B超诊断才能治疗,这也要求了超声科医生必须精准、快速。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查之一,关系到很多疾病的诊断,尤其像此类急诊患者,如超声科医生找不到病灶,就会耽误诊断,患者也不能接受进一步治疗,不仅可能耽误病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护理部:做患者的守护天使
医学是最能充分体现人类互助精神的领域,在一个医院里,“医护不分家”,作为中流砥柱的医生和护士支撑着医疗救治的整个过程。只有医护两者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三分治疗七分护,可见,除了医师的专业治疗以外,护士对患者持续的护理工作同样不可忽视。
重症医学科(简称ICU)的工作是24小时全天无间断的,每日如此,每年如此。因为在这里的病人都是最危重的,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患者身上的“警报”始终未能解除,让他们转危为安,是ICU护士最为关心的事。
对于ICU的病人护理的周期是由小时来算的,每一小时,护理人员必须完成监测尿量、吸痰、查看生命体征和泵入药物计量等,当记录完这些内容,往往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又进入了下一个小时的循环。
ICU的护理人员走路都带风。“跑男跑女”是ICU护理人员对自己的戏称,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患者一旦出现任何紧急情况,都需要立刻前去救治,因此,他们步速很快,“走路带风”。同事之间,除了每天交接工作时的沟通,说得最多的是“快快快”,那是遇到患者需要紧急抢救的时候。
药学部:医生的左右臂
医院药师上班都忙什么,是每天在药房忙着发药吗?在很多人眼中,医院里的药师似乎并没有多少“存在感”,因为他们能直观看到药师工作的场所就是药房窗口。但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人正在为“吃药”这件事情而苦恼:自己该不该吃药?又该如何吃药?
所谓“医药”,“医”和“药”是密不可分的,而在医院里什么地方可以体现药学部的价值?其实我们可以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所有与药相关的,都是药师们的工作内容。
过去的药师是不出诊的,除了在医院药房窗口,门诊患者基本上不会跟药师有过多接触。这几年来为了顺应医改,公立三甲医院纷纷设立药师门诊,让药师们从幕后走到台前,和其他科室的医生一样,药师也挂号出诊了。
但是挂号者寥寥无几,在咨询窗口里,患者向药师提出的问题大多都是:我能不能吃这个药?问到了答案他们就会离开。事实上药师能够给予患者的帮助,远远不止这些。像对于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的慢性病患者来说,药吃得越多越杂,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也会大增,因此如何避免多药合用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都需要药师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用药调整。药师其实是对医生工作的补充,除了常规的发药配药和用药咨询,药师还会提供事前审方、处方重整、优化药物治疗方案、血药浓度监测、药物基因检测等多种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全方位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师的这些工作,都是在患者所看不到的地方默默进行的,他们是医生背后的有力支持者。不止审核处方,药师还活跃在医院的各个不同地方,像ICU、手术室或者其他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会诊时,除了每个科室的医生,药师也是其中一员,特别是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检测,更是他们每天工作的重要环节。
此外,随着精准医疗日益发展,血药浓度监测、药物基因监测等手段参与临床个体化用药已经得到推广应用,用药是否正确、药效是否明显、有无不良反应发生,药师都能通过不同的化验结果了解,从而帮助医生和患者达到用药疗效最大化,不良反应最小化。
病理科:医学之本
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不出现在手术室,却直接决定手术医生下一步的手术方案;他们不是法官,但每天都在“断案”,堪称医学界的“福尔摩斯”。他们就是鲜为人知的病理科医生,凭借着一双能与细胞对话的“火眼金睛”,为疾病做出最终诊断。
在病理科,每个切片的医生每天至少要做五百多张切片,他们却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这一高挑战、高密度的工作。
除了日常处理繁琐的标本切片及诊断报告以外,病理科还会迎来许多挑战时刻。现在很多手术都需要做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相当于是手术进行过程中外科医生向病理医生申请的紧急会诊,面临的问题往往是术前预计之外或是术前经过各种检查仍然难以准确把握的难点。由于时间紧迫,病理科需要在情急的病变之中理出“头绪”,并做出分析和判断。所以,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对于病理医生来说,是一项十分艰难艰险而责任重大的工作。由于术中冰冻切片与术后切片的形態的差别十分大,很难判断容易出错,而且将常规病理诊断一天做的工作浓缩在30分钟左右完成,不仅要求病理科医生有丰富的经验,还要有重压之下迅速做出决断的能力。没有一定经验的医生是没办法独立发报告的。所以说,病理医生是在切片堆中成长的。
医院,是一个痛苦与希望交织的地方,这里有疾病,也有健康;这里有生老,也有病死。这里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医生们常常教育患者要如何保证作息正常、生活习惯健康,事实上他们却往往都是亚健康人群;医生们每天殚精竭虑、治病救人,却有时候也免不了遭遇患者和家属的质疑和不理解。在医院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最原始、最真实的模样,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每一天都仿佛可以见证不同人的一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51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