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所谓“数学+”,即围绕某个主题将小学数学学科内外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跨界整合,构造学习内容的交叉地带,推进融通创生,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提升数学素养为追求,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一种数学学习思维载体。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圆的认识”这节课可用“寻美”作主线,从外形美、内在美、构造美、应用美四个方面对圆展开研究,通过“数学+生活”“数学+实践”“数学+语文”“数学+审美”等形式,改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体验,引领学生经历一段充满张力的思维旅程。其教学过程如下。
  一、观察比较,感受圆的外形美
  师:(出示生活中的圆)这些物体上有圆吗?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圆?看到圆,你有什么感受?古希腊数学家曾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出示常见平面图形)这些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和它们相比,你觉得圆究竟美在哪里?
  生1:圆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
  生2:圆的线条很柔和,它的边是一条弯曲的线,其他图形的边都是直的线段。
  生3:圆非常饱满,象征着圆满。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柔和、饱满、匀称,圆的外形确实很美。
  设计意图:“数学+生活”引发学生对“圆是最美的”探究欲望,通过与其他平面图形进行对比,初步感知圆的外形美,从寻美的角度为新课展开做好铺垫。
  二、操作思考,体验圆的内在美
  1.操作
  师:圆的外形为什么这样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内部,探索其中的秘密。请拿出圆形纸片,沿不同的方向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圆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
  生2:我发现这些折痕的长度都相等。
  生3: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个点。
  生4:每条折痕的两个端点到圆中心的长度是相等的。
  师: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秘密!这些折痕所在的线段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这些直径相交的点是圆心,用字母O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用字母r表示。
  2.思考
  师: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1:沿任意方向对折都能折出一条直径,所以直径有无数条,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半径也有无数条。
  生2:我测量后发现这个圆的直径都相等,半径也相等。
  师:古人把圆的这个特征叫作“一中同长”。你能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吗?
  生1:“一中”就是一个中心,也就是一个圆心,“同长”就是半径都一样长。
  生2:“同长”除了表示半径相等,也可以表示直径相等。
  师:因为有了“一中同长”的特征,使得无数个离圆心距离相等的点汇聚成了一条完美的曲线,这样一来圆的外形还能不美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圆的特征,并归纳得出“一中同长”的本质属性。“数学+操作”顺应了学生探索图形特征的认知方式,走出了先用圆规画圆再探索“一中同长”特征,导致出现循环论证、虚假发现的教学误区。
  3.延伸
  师:(出示图1)这个圆内画了4条线段,哪条线段最长?
  生:直径最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也可以量一量。
  师:观察、测量可以知道结果,其实推理也能帮我们进行判断。从圆心画两条半径和④号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继续观察,和③号线段也构成一个三角形(见图2)。有什么想说的?
  生1: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两条半径的和大于③号线段的长。
  生2:两条半径拉直了就是一条直径,所以直径比其他线段都要长。
  师:由此可见,连接圆上两点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设计意图:探究圆上最长线段时,淡化了传统的用直尺固定一点,旋转比对的方法,从圆跨界到三角形,借助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推理,学科内部纵向联通,凸显数学内在的逻辑演绎,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三、探究作图,体会圆的构造美
  1.启发
  师:如果我们要画一个圆,运用什么工具才能画出具有“一中同长”特征的圆呢?
  生1:用圓规来画圆。
  生2:先把圆规的两只脚叉开,然后把针尖固定在纸上,捏住手柄旋转一周就能画一个圆。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3:圆规针尖对应的点就是圆心,两只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满足“一中同长”的特征。
  师:除了用上面的方法,我们可不可以创造一个工具来画圆呢?
  生4:把直尺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装上笔,旋转一周就可以画一个圆。
  生5:把棉绳的一端固定,然后拉直,另一端套上铅笔旋转一周就能画圆。
  生6:握紧两支笔,一支笔的笔尖固定做圆心,另一支笔转一圈就行了。
  师:真不简单,想到这么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是不是都能成功画圆呢?每人选择一种方式,尝试画一个圆。
  2.交流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圆时,分别要注意什么呢?
  生1:用圆规画圆时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化。
  生2:用棉绳画圆时,固定的一端一定不能动,画的过程中绳子要拉紧,不能松,不然就做不到“一中同长”,也就画不成圆了。
  3.内化
  师:如果把棉绳换成皮筋,也能画圆吗?谁来试一试。
  生:皮筋有弹性,画圆时长度会变化。
  师:看来要想成功画圆,必须满足“一中同长”的特性。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用圆规或圆形物体可以画圆后,要求学生创造一种画圆的工具,让“数学+实践”打开学生思维,画圆不一定用圆规,感悟不同画法之间的共同属性。而后让学生用有弹性的皮筋画圆,一番努力之后不能成功,在对比冲突中感受画圆时定点和定长的必要性,深刻感悟圆的构造之美。
  四、实例分析,理解圆的应用美
  1.研究
  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车轮,很多盖子都设计成圆形,这是为什么呢?请学生拿出车轮模型和奶粉罐,开始研究。
  2.交流
  师:哪一组来汇报车轮的研究结果?
  生1:车轮设计成圆形,滚动时摩擦力比较小,所以滚得快。
  生2:我发现车轴安装在圆心,车轮转动时车轴与地面的距离相等,从而比较平稳。
  师:车轮设计成圆形应用了圆的什么特征呢?
  生:圆心到地面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用了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师:奶粉罐的盖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呢?
  生1:圆没有棱角,不容易伤到小朋友。
  生2: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能很容易把盖子盖上去。
  师:這又是应用了圆的什么特征呢?
  生1:直径是圆上最长的线段。
  生2:同一个圆的直径都相等。
  设计意图:能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是学习数学的理想境界,选择车轮和盖子两种素材,放手让学生去研究为什么设计成圆形,“数学+实践”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的回答不全是数学角度的,借助课件演示,很快就能悟出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上升到圆的应用之美,对接生活,实现跨界。
  五、总结提升
  1.回顾并拓展
  (课件依次出示风旋涡、水旋涡、树干截面、鸟窝)圆是美的图形,美在外形、美在内在、美在构造、美在应用,圆的美风知道、水知道、树知道、鸟儿也知道。(课件依次出现和圆有关的词语、诗句、名言、数学思想)圆的美还在于思美、言美、诗美……圆的美还期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
  2.延伸
  出示实践作业:(1)测量一棵大树的直径。(2)做一个尺规可以画大小不同的圆。
  设计意图:课尾从数学上的圆到自然现象中的圆再到文学作品中的圆,“数学+自然”“数学+语文”“数学+审美”,引领学生打破学科壁垒,从数学之外观察圆,感悟圆的美,再回到圆出于方、化圆为方等数学思想。实践作业以期学生学以致用,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去追寻更美的境界。
  “数学+”作为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正是通过跨界整合、融通创生,重组学习材料,优化学习资源,改变学习方式,向宽处行,促深处思,使数学学习不再停留于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注重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5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