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张家界地方戏传承和保护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唯有“政府输血,自己造血”,依托张家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促进戏曲元素融入景区、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对传统戏曲的活态保护。
  〔关键词〕张家界阳戏;慈利汉剧;非遗;保护
  张家界独特的地质地貌,多民族聚居的历史文化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新的娱乐方式不断涌现,地方戏剧种不得不面临多元文化市场的冲击。在此背景下,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在文法学院成松柳教授、郑劭荣教授、王福雅副教授带领下,于2019年7月赴张家界永定区、慈利县开展调研,就张家界阳戏、慈利汉剧等地方戏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案。
  一、张家界地方戏生存现状
  戏曲艺术的生命,在于表演和传承,而剧团就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和使命。不过,传统戏剧团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等问题日趨凸显;另一方面,戏剧团往往面临着表演人才断层、传承后继无人、剧团资金匮乏等窘境。官方剧团与民间剧团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样值得关注。
  (一)国营专业剧团
  1.张家界阳戏传习所 传习所原为张家界阳戏艺术剧团。2012年,剧团面对经营困境,尝试改制转企,投身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但因为企业制自身的局限,剧团运作依旧十分困难。2017年,张家界政府成立阳戏传习所,助力阳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传习所是张家界市永定区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承担着永定区“送戏下乡·惠民演艺”任务。目前,送戏下乡已成为传习所的主要演出工作,演出内容多与宣传政府政策有关,如扫黑除恶、安全生产、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廉政建设等。送戏下乡的经费每年有二百多万元,而且每场演出除经费外,乡政府补贴7000元,区政府补贴5000元,已然形成“政府投入支撑,剧团有戏可演”的良性循环。
  2.慈利瑞凝演艺传播有限公司 与阳戏传习所相比,瑞凝演艺公司的发展面临不小的考验。第一是缺乏资金支持,公司运作困难。公司现有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财政,政府按照职工全额工资的50%发放财政补贴,人均只有一千元左右;二是门面出租;三是送戏下乡,目前每场表演政府补贴5000元,一年不到100万元。这三方面的收入十分有限。第二是演员断层,因为公司效益不好,很多职员只得另寻他路。第三是传承后继乏人,青少年对传统戏剧的兴趣本就一般,公司以及职员的生存状态,很难吸引青少年学习汉剧,更不提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第四,因为现在剧团不属于事业单位,造成职工入不了社保的尴尬局面,只得将职工以个人名义挂靠在慈利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由该单位代为缴纳,另外,公司股份制还限制了剧团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第五,行政区划分割了同一剧种的传承和保护。慈利汉剧虽与常德汉剧同源,但却因为行政区划的限制,不能依托常德高腔扩大市场,公司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二)民间剧团
  与专业阳戏剧团不同的是,民间阳戏剧团受市场冲击的影响更大。调研团队在棚井村观看“鸿艳阳戏剧团”表演时,发现剧团面临着生存困境:第一,演出人员匮乏。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演员们轮番换转上台,四个场务除了要演奏大筒、扬琴、唢呐、大鼓等数种乐器,还要负责灯光和音响,一人身兼多职。第二,青年观众大量流失,观众群体老龄化严重。演出时台下几乎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第三,后备表演人才断层。李文长班主表示,草台戏班面临着很严峻的生存问题,整个班底的平均年龄已近四十,急需新鲜血液的补充。
  同张家界阳戏相比,慈利汉剧整体的发展更显拮据。我们通过龙潭河镇汉剧团团长徐年喜了解到,目前剧团成员大多是业余汉剧爱好者,剧团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承接周边乡镇红白喜事的商业表演。为了节目效果,他们不仅演出汉剧,还表演歌舞、小品等节目。每场演出费2800元,人均不到一百元,有时甚至需要倒贴。
  二、问题及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传承张家界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当地文化建设,调研团队根据张家界阳戏以及慈利汉剧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关传承和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综合张家界地方戏活动现状来看,以张家界阳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戏曲市场萎缩,观众老龄化严重。调研团队在对张家界地方戏剧团走访时,了解到剧团大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过风光无限的经历。据阳戏国家级传承人朱丽珍老师回忆,那个年代,看戏比看电影更有吸引力。等到电影散场,大庸电影院便成了阳戏迷们的欢乐场,剧团一晚上演两场,却架不住观众的热情,加场再加场。然而,当今时代,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娱乐生活更加丰富,戏曲市场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不断萎缩。2019年7月16日晚,调研团队在棚井村观看阳戏演出时,台下几乎全是满头白发的老人。
  2.演员青黄不接,传承后继乏人。在观看鸿艳阳戏剧团演出时,发现演职人员的缺少使得一台戏需要演员们轮番换装表演,甚至还有演员带上自己的儿女来剧团客串角色。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在走访慈利县瑞凝演艺传播公司时,我们了解到因为剧团待遇差,戏曲演员这一职业已不能满足艺人们的生活需求,很多职工在外兼有副业。而且,从实践团走访的这几个剧团来看,艺人普遍老龄化,传承人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3.演出活动开支大,剧团运作困难。戏曲服装一套上万块,专业的灯光、音响等演出设备的价格更是令人咋舌,瑞凝演艺公司董事长王天龙表示,他们当前面临着严重的资金问题,剧团已多年没有更新服装和演出设备。另外,排练新戏需要大量资金。首先面临的是剧本问题,一场大戏,专业编剧要价百万,即使是一出20分钟左右的小戏,剧本费也要2万元。资金的匮乏,不仅限制了剧团创新发展的脚步,也使得他们日常运作都捉襟见肘。
  (二)对策建议
  1.“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促进张家界戏曲元素融入旅游景区。以张家界千古情景区为例,在舞台表演中可以融入更多张家界特色的戏曲文化元素,成为对外宣传张家界丰富人文历史的窗口。但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搬上景区的舞台,要考虑灯光、场地、演出人员、观众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例如阳戏因为化装所需时间长,舞台效果不明显,并不适合在景区演出,但仍可以将阳戏的表演程式、阳戏的独特声腔,展示给世界各地的游客。
  2.注重活态保护,促进张家界戏曲元素融入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非遗是有生命力的,不是放在博物馆供别人参观的展览品。非遗是人在传承、表演和实践,保护不能只局限于静态,应该注入创新,结合实际,做真正的活态保护。首先,落实好戏曲进校园政策,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戏曲、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进行活态宣传推广,积极引导和协助“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文化演艺企业搜集、整理张家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形态和素材,并对其进行提炼升华,使张家界阳戏等传统民族艺术、技艺等与现代舞台之声、光、电技术完美融合,以舞台活态的形式对非遗项目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传承和保护。再次进行主题活动宣传,围绕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开展公益宣传活动,使全市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近距离感受浓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氛围。
  3.“政府输血,自己造血”,将传承作为剧团发展的重要使命。非遗保护,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剧团自身的努力。剧团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寻找对戏曲感兴趣的青少年,他们不一定以后从事戏曲表演这方面的相关工作,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剧团也可以挖掘戏曲苗子。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推广、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艺人和学者的共同努力。张家界阳戏和慈利汉剧,两者是数百年来艺术家们和热爱它们的人民创造出来的艺术珍品。它们不但有民间文学、艺术创作、戏曲表演等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服装、化妆、伴奏等方面包含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果能更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必将继续发挥它们更大的社会功用。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李曼霞.我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初探——以湖南花鼓戏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36-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5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