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ESP需求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基地,需承担输出“通识英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时代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开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相关教师的自身发展程度。旨在通过ESP需求的实证调查,探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为ESP教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师资队伍建设如何由通用英语(EGP)向ESP顺利转型。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通用英语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026-02
  自1978年改革开放国策实施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很多英语教师将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视为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大学英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又可继续分为职场英语(EOP:English for Office Purposes)和学术英语 EAP(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和教师发展都进入到一个转型期。在具有鲜明行业背景和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之中,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ESP的发展和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种种的困难,例如ESP师资力量、ESP课程跨学科跨领域建设、扶持措施和激励机制的缺乏,亟待全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共同推进,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以6名来自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年龄阶层的、未来有潜力承担ESP教学任务的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详见表1:
  
  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双高”建设下,本校教师ESP转型有哪些方面的需求;教师ESP转型发展中遇到哪些问题;未来ESP教师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有哪些相应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访谈为主、课堂观察为辅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展开需求分析。通过将两种访谈方式——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确保个案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该方法克服了部分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够全面综合地探究本校ESP教师转型期的发展,以及一系列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具体的研究实施计划如下。首先,分别从老、中、青年不同年龄阶层选择未来有能力担当ESP教学的英语教师进行约谈。访谈时间约为十五分钟,以结构式访谈为主。访谈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个人学术背景、对ESP的了解及个人相关研究情况、ESP未来发展的趋势展望及职业院校开设ESP师资培训的必要性。访谈结束后的一周内组织教师进入二级学院相关专业英语课堂进行学习观摩。观摩当天结束的晚上进行半结构访谈,时间约为十五分钟,主要涉及ESP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动机、班级规模、教学设计,以及学院管理层对ESP课程开设的态度等多个方面。
  (三)研究意义
  2019年10月25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公示了共197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拟建设单位院校名单,其中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北唯一一所理工科高职院校入围A档前十名。陕西工院办学特色的定位是“紧紧围绕陕西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在“双高”建设时代背景下,本校的英语教师,不论是作为语言研究者(researcher),还是教育实践者(ESP practitioner)[2],都肩負着完成EGP向ESP转型的历史任务,以培养“通识英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
  二、结果分析
  (一)高职教师的ESP发展需求分析
  本文通过半结构和结构访谈、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Freeman的定性数据分析模式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即首先定义主题,其次细分类别,然后找出主题间的关系,最后描述主题间的关系。主要涉及的主题包括:个人学术背景、ESP相关研究情况、ESP未来发展的趋势、ESP师资培训、ESP课程等。
  首先,6位教师都毕业于优秀院校,至少有本科或研究生专业语言院校的学习经历,因此,语言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曾经接触或实践研究过ESP的教师仅有2人。多数教师甚至会将ESP等同为专业英语,并且认为英语专业的教师因为缺乏专业知识,研究ESP非常有难度。其次,6为教师中仅有1人曾经参与过有关ESP的研讨会,大多数教师从教以来没有机会接触过ESP研讨会或者相关师资培训课程。再次,6位教师对于ESP课程开设均表现出极大兴趣,但是考虑到未来开设课程的挑战性,比如师资培训、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英语能力、教材编写、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等,也表现出担忧和迟疑。
  通过以上主题内容的分类总结,目前本校教师ESP转型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需求和教学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急需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将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扩充ESP相关的理论知识框架[3];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双高建设”的时代要求,将ESP课程与EGP课程相结合已经成为教学过程的必然需求,
  (二)教师ESP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1.存在问题
  本校教师ESP转型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本校能够担任ESP教学的教师还是寥寥少数。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还停留在传统的EGP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二级学院的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英语时,虽然专业知识丰厚,然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交际需求,这一需求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却是至关重要的。总之,英语语言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亟待扩充,大多数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了解甚少,未能将英语课程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专业英语授课教师语言功底有待提升,大多数教师教学的重点停留在专业词汇和术语翻译层面。   (2)本校针对ESP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很多教师对于ESP的了解还停留在基本层面,未能把握ESP的实质。推进ESP转型不能仅依靠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体系,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从讲授语言技能知识为主的传统EGP型教师,逐步转型成为“EGP+专业知识”的综合型英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从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着手,不断促进自身的提升和发展[4]。
  (3)缺少领导管理层的支持、重视和奖励机制的扶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同时,领导管理层较少关注语言类课程的建设,而是将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专业课程的打造和建设上。但是,语言作为人际交流中第一张隐形名片,对学生是否能满足时代需求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未来ESP转型的过程中,ESP师资的岗前培训、ESP课程建设、本校相关政策的制定都应当纳入到“双高”建设规划中,力争打造综合、技能、应用、文化类大学英语课程。
  2.解决对策
  大学英语教师的ESP转型需要多方配合和努力,除了提升自身能力之外,还需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协同合作,以及呼吁校方政策的激励支持等。
  (1)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合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关于专业知识在ESP教学中的作用,之前的研究表明,ESP知识体系中专业知识丰富度很重要,但并非 ESP教学决定性因素。作为担任ESP教学的教师需要掌握30%的基本专业知识,就能基本满足教学和研究的需求[5]。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该与专业教师携手合作、共同学习,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资源共享。
  (2)学校领导管理层应该给予政策的支持,推进语言学科和专业学科相融合,激励相关校本调研。将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综合考虑,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构建适合本校的ESP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市场对“通识英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而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企业和社会不断输送专业性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本校的英语教师,不论是作为语言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者,都肩负着完成EGP向ESP转型的历史任务。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为ESP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力求通过对本校英语教师的实证性调查,进而探讨如何推进高职院校ESP教师的转型期,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持续性的ESP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方案。
  參考文献:
  [1]蔡基刚.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9-14.
  [2]Dudley-Evans T,Jo St.John M.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Abdulaziz M.,Shah S.K.,Mahmood R.,et al.Change from a general English teacher to an ESP practitioner: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Pakistan[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Business,2012,4(1):434-465.
  [4]王晓婧,陈文娟.分析需求下大学英语教师的ESP转型探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1):68-70.
  [5]王治琴,王志军.门用途英语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证研究: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306-311.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28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