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逻辑学课程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校《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相脱离的现状进行分析,着眼于分组教学、明确课程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系统开设逻辑课程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使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成为高校逻辑教学的首要目标,使批判精神最终转化为学生解决所有疑难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教学模式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001-03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学科,历史悠久,具有工具性和方法论的特征。我国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武志宏教授指出:“我国大学的一般逻辑教学,应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气质为目的;以论证为核心,围绕论证的识别、分析、评估建构、表达展开;以论证形式为重点,以社会生活为例证源,规则叙述与谬误分析相结合。”鉴于此,针对高校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改革,发挥其在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刻不容缓。
  一、大学《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很多大学都开设《普通逻辑学》课程,尽管名称不完全统一,但开设的范围和具体科目设置都比较相近,而且高校《普通逻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它的重要地位也极度不符。一方面,由于受专业技能课的挤压,高校《普通逻辑学》课程处于萎缩或边缘化状态;另一方面,逻辑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有效地结合,更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不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教学内容不统一,忽视逻辑的应用性
  逻辑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理论与现实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逻辑的影子。然而,在目前高校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不统一,逻辑学教师更多的是根据个人的偏好来选择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不符,理论和现实相脱离。比如,逻辑学相关教材中的论辩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一内容讲好不容易,教学效果不佳,很多教师会选择不讲或略讲,而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却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讲授,无疑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再加之很多高校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方面的讲解,对逻辑的整体性认识不足,使得学生面对枯燥、抽象的逻辑符号无从下手,更因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应用,从而失去学习动力。逻辑学被称为“思维的文法”,是一门真正指导人们思维的学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单一,逻辑的时效性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的逻辑课教学由于受课程学时的限制,加之内容偏多,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然后以适当的题目训练为辅。这种安排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课堂上针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授,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较少,甚至没有,学生全程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完全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逻辑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单一的讲授导致学生越听越听不懂,越不懂越不敢走神,一堂课下来听得吃力,收获却不大。
  3.考核方式不完善,遏制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校的逻辑学课程目前考核方式最多的是采取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占30分,一般包括考勤、作业、讨论等,期末成绩占70分,是一份闭卷试卷,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为了能通过考试,不挂科,很多学生把期末复习变成了猜题、背答案。由于学习和考试时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得不到体现,加之逻辑学本身抽象、记住难忘得快,很多学生感觉这个问题还没弄明白,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畏学情绪明显,挂科率高,这种心理也成为学生逻辑学学习中最大的障碍。
  4.缺乏后续课程安排,逻辑学的效果前功尽弃
  高校逻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一是要教授逻辑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在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通过分析和论证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任务既很难完成,也没有长效性。究其原因,很多高校只开设了基本的逻辑学课程,学生学完之后并没有后续的逻辑学课程教学加以强化,导致前功尽弃。目前很多高校基本都是在大一或大二开设逻辑学课程,开设的专业往往是哲学、思政、行管、法学、中文等,一个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并没有开设后续的课程。到大三、大四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可能只记得学过了逻辑学,至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具体应用了。
  二、批判性思维概述
  被称为“新浪潮”的批判性思維运动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北美,此后批判性思维运动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培养大量具备较高批判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其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些目标,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声势浩大的批判性思维热潮席卷了中国,学界普遍认为,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进行批判和质疑,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批判性思维源于英文“Critical Thinging”,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强调每个人都能应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知识和能力的高度统一。批判性思维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等特点,它本身是一个智力训练过程,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一个人决策力和判断力的提高、对事物进行多维度的思考,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有着基本的共同点,这也决定了逻辑学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一样,只认“理”,不迷信权威或专家,它们会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盲从附和,更不盲目相信权威;另一方面,逻辑和批判性思维都要求思维概念明确,推理具有逻辑性,它们会审视自己,审查信息的可信度,自觉地探索符合逻辑的结果,预测尚未出现的可能情况。基于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逻辑学本身的工具性特征,大学的逻辑学课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的思想更睿智,更深邃。
  三、逻辑课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基础是批判性思维,因此,高校的逻辑课教学在传授基本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作为高校逻辑教学的首要目标,使批判精神最终转化为学生解决所有疑难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分组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判性思维更注重学生的参与,要求每个学生人格独立,具有思维怀疑性和开放型。基于此,上课时实行分组教学,把全班学生按照基础状况和性格分成若干组,每组的实力相当,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在基本知识理论掌握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教师会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或现实性的案例,供学生合作讨论,达成共识,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点。此外,教师也要选取设计一定量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问题,由小组学生讨论自行解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小组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比一般课堂教学更难以掌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和小组间的协同合作,在同组间思想的碰撞和不同组间思维的博弈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2.明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方向,没有目标的改革只会流于形式,失去前进的动力。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当前的逻辑学课程改革,要改变传统的基于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探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品质。基于此,针对当前逻辑学课程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结合课程培养目标,把内容分为精讲、略讲和不讲三个部分。对与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广泛的内容精讲,包括概念、词项、命题、逻辑规律、辩论部分;略讲部分是容易理解、学生易于掌握的部分,包括归纳、类比、假说等;不讲部分是生活中关系不大、抽象、难懂、难掌握的部分,包括三段论三个格的具体规则、范式等。在讲授过程中努力做到抽象内容具体化,枯燥内容趣味化。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素养
  传统的逻辑课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逻辑思维训练,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逻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优化教学方法无疑是最佳选择。在逻辑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模拟场景训练法、实战演习法是最有效的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严密的逻辑思维推斷能力下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价。案例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和资料,对案例中的各种问题提出假设并努力加以论证来发现、领会、掌握理论。一个案例可以引出多个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评估,对相同的结论进行综合。批判性思维过程既给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也帮他们深刻理解了推理论证的规则,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他们的论证能力。
  模拟场景训练法是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场景模拟演习,再现真实场景,使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在过程中利用教材理论设置场景,教师及时指导和总结,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理论,内化行为,提升素质。
  实战演习法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得恰当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实战演习包括两部分:一是题目训练,充分利用MBA、MPA、MPAcc等有关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试题目,进行适当的修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二是演讲或辩论,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准备阶段、过程还是后期阶段,都必须用到批判性思维,因此,组织演讲和辩论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在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构建、分析、讨论中,锻炼思维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
  4.改革考核方式,多方面评定学生思维能力
  目前高校逻辑学课程的考核基本都是采用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这种考核模式的弊端使大部分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只等到期末考试前背诵逻辑学中的各个知识点,即使学生最后通过了该课程的考试,但由于短时记忆记得快、忘得快,过一段时间基本都会遗忘,学生实际能力并未提高。因此,逻辑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重点是要从原来的知识性考试向能力型考试转变,更加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把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平时成绩的考核以主观方面表现为主,方式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团队协作、专题辩论、演讲等,在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训练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期末考试以客观方面表现为主,可以仿照MBA、MPA、MPAcc中的逻辑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批判性思维能力,促使逻辑理论最终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
  5.系统开设逻辑课程,巩固所学成果
  目前国内的许多高校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开设逻辑类课程,但遗憾的是,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基本上都是只开设一个学期,后续课程明显不足。虽然最近几年很多高校开设了逻辑学方面的智慧树课程,但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学科,这样做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现状是一部分学生上了一个学期的逻辑课程,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勉强及格不至于挂科,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得到提高,但由于没有后续的课程,加之逻辑学本身的特点,一年之后知识点遗忘,相关能力也会退化。基于此,本人十分赞成中国人民大学陈慕泽的建议,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系统开设逻辑学课程。如果高校条件允许,就专业课程来说,分别设置《逻辑学导论》和《批判性思维》课程;如果是选修课就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把《逻辑学导论》和《批判性思维》两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与本院校开设的智慧树课程和博雅课程巧妙地结合。这个一脉相承的逻辑学课程体系既能保证把逻辑知识逐渐转化为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大学生真正地融为一体。
  四、结语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逻辑学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逻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会分析、质疑、鉴别和评判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格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2]武志宏.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2004(11).
  [3]刘汉民.论逻辑学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6).
  [4]陈慕泽.再论逻辑学与通识教育[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田华银.基于批判性思维理念的高校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6).
  [6]范蓉.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0).
  [7]罗旭.逻辑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3(10).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28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