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获取地理素养的主要渠道。新课标在学科素养教学中明确提出高中地理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主动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纵观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其依然存在课堂氛围不佳、缺乏教学平台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文章将详细分析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并论述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旨在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9-0014-02
  引 言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大胆表达个人的学科观点,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思维固化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將直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为其提供畅享地理课堂的平台。由此可见,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躬身实践,打破惯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数对地理知识点的考查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背景。因此,教师在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带入情境当中,以主人翁的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考虑背景原因,并在不断质疑与反思中探究答案。学生只有将自己主动置于知识点分析中,才能够走出学好地理的第一步,突破惯性思维,形成地理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创设自我代入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应该怎么办。首先,教师可设置这样一道开放性习题,内容为“我省某镇农业区的位置位于工业区的东北方向,地势相对低洼,并紧邻周边公路,某镇雨季雨水较多,但四季基本分明。如果你是农业区的一名农场主应该如何进行规划?”教师设置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5人小组,讨论计划内容,论证其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种植蔬菜,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易积水、水质差并不适合种植蔬菜。学生在相互辩证讨论中逐渐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案。最后,教师将各个小组的统一意见收集起来,并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逐一分析各个方案的优劣,以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二、辩证论证,内化知识
  批判性思维本质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个人根据已有信息以辩证、质疑的态度审视问题,可以从中比较分析、评估批判、信息综合获取一定的看法,批判性思维一般与流行看法相悖[1]。高中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应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避免盲从,真正地做到独立思考,并质疑反思自己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大胆表达个人看法。高中地理学科与一般性高中文科类教学内容不同,涉及计算、分析、辩证等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科属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
  例如,在讲解《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判断美国西海岸的天气。首先,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如“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支持自己所选的气候,各组分别派出两名代表参与圆桌辩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分别从风向、洋流以及地势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学生在辩论、讨论、分享、论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观点会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逐渐趋向正确观点。学生在辩论时思维会变得更加敏捷,并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强化了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体验。最后,教师终止圆桌会议,并展示出世界气候图,让学生观察美国西海岸都有哪些气候类型,让学生知晓正确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问题导学,询证引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体,学生缺乏课堂发言权,只能根据教师的课堂节奏接受、吸收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扩大知识授课面,而学生也是不断地记笔记,没有深入地进行思维发散,内化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问题导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初中地理知识学习中形成询证引思的习惯,当给出的观点没有依据时,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内容,通过证据“说话”。
  例如,在讲解《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人口迁移、流动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鼓励学生询证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方面考虑,并让学生从两方面逐项对比人口迁移、流动造成的影响。思考过程中,学生反复比对同一项目的迁入地与迁出地影响,让学生意识到同一事物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人口迁移、流动可以为迁入地带来劳动力,并刺激当地消费,有助于经济发展;反之,对于迁出地而言,会造成人口萎缩,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下降。此时,教师再次设置问题“对于迁入地而言是否人口流入越多越好”,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从极限角度看待事情发展的走向,意识到人口流入、迁移虽然总体上有助于迁入地区,但如果超过了极限,同样会产生负面效果。在所举案例中,教师多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让学生形成批判性认知思维。
  四、习题训练,逆向思维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忽略了学生在地理课堂的思维体验,一味地将高中地理知识灌输给学生、一味地要求学生学习地理,却甚少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研究、批判所学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然缺乏批判性精神,并在长时间的教学中形成刻板思维,缺乏学习自主性。课改要求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地理知识与基本能力,并迁移到实践中用以解决地理问题。为此,教师在开展习题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逆向思考,让学生从答案反思问题,掌握出题人的意图。
  例如,在教学《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这样一道习题,内容为“大青山属于阴山山脉一系,其北坡海拔1200米处有森林出现,而对应的南坡却是草原景观,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共有四个选项,分别为:A冬季迎风坡导致雨雪丰富;B夏季迎风坡导致降水丰富;C阳坡热量条件好;D阴坡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为D,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为什么D是正确答案。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学生容易错选A,只从降水角度考虑,甚至为了迎合植被水分生长需求选择B,这是因为学生没有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影响植被生长的两大因素主要是热量、水分,需要学生结合冬季风、夏季风的风向、植被位置等因素,得出是因为土壤水分较大导致植被景观差异。教师鼓励学生以逆向思维思考,如果从降水角度考虑植被景观差异,原题应该如何修改才能满足条件,让学生在批判中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结 语
  “教有法,亦无法”,高中地理教师在落实高中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批判性思维时,应该善用教学之法为学生搭建地理学习平台,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让学生带着批判精神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辩证中形成地理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更要会学习,这样才能够提质增效,减轻学习负担,提升学习成绩。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辩证质疑,才能够真正地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王红.高中地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途径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高中各学科批判性思维融合式教学研究”(课题编号:C-c/2018/02/0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姜雪梅(1973.10—),女,江苏东台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7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