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批判性阅读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 强
摘 要: 在贯彻新课标理念,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批判性阅读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个体的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批判性地接收外界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作客观的、理性的、全面的审视和分析,以确定这些信息是真实地反映客观而不是个人的主观臆想,确保证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批判性思维还需要人们辩证地接受他人观念,从不不求甚解,盲目附和。批判性思维最需要人们具备批判的品质和精神。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表现为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不迷信权威但尊重他人,不满足现成答案,对一切持怀疑态度并乐于思考、头脑开放。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更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贯彻新课标理念、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历史课程因其综合性、人文性等特性,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历史课堂一直偏重知识记忆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在今天已经远远不能胜任新课标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并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批判性阅读,是达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
所谓“批判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进行批判性阅读的目的首先在于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文本内容;其次在于使读者对文本提出的事实和观点进行价值判断,分析作者观点是否正确、文中列举事实与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否相符。在此基础上,读者通过文字或口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抑或部分赞成、部分反对。批判性阅读被一直认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一直是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我国,批判性阅读一般被应用于语言教学中,但我们认为,在历史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批判性阅读的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批判性阅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通过检视性阅读,寻找课本中的论题
检视阅读是以获取有效信息为基本目的的阅读活动,在迅速而准确地选到所需材料后,还要有概括和组织所读材料内容的能力,能列出提纲。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通过检视性阅读寻找到某一篇章的论题,这是历史教学中批判性阅读的第一步。一般来说,论题可以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现看以下问题:什么是分封制?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明清两朝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需要的答案要能说明世界是什么样,曾经是什么样或将来是什么样。这些论题就是描述性论题,这些论题反映出人们对于世界的模式或秩序的求知欲。即:描述性论题就是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而对于这样的问题: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三权分立制度吗?这类问题对于事物的对或错,令人满意或不令人满意,好与坏进行提问,有时会涉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它们的答案应当是说明性的,因此,我们也称这种论题为说明性论题。在基本明确论题之后,我们就要去寻找教材关于这个论题所下的结论。这是批判性阅读的第一步。
二、通过概况与归纳性阅读寻找支持章节中论题的理由
在这一层次的阅读中,学生需要通过论证或推理来思考所得结论是否合理。在阅读中,教师应向学生阐释论证或推理的含义及方法。论证包括两个部分:结论及支持的理由。结论与理由共同构成某个论证。有时,一个论证只包括一个理由和一个结论;然而,通常人们会提出多条理由来支持某个结论。所以,当提到某人的论证时,可能指的是其单一的理由及与之相关的结论,也可能是其他利益。论证和推理这两个术语代表基本相同的含义――使用一种或多种观点来支持他观点。因此,当课本的文字缺少理由时,它既不是一个论证,又不是一个推理。一条理由就其本身来说只是一个独立的观点,它不能反映逻辑关系,所以只有论证和推理才存在的逻辑关系,可能存在逻辑上的缺陷。确定理由就是以质疑的态度来看待一个论证要问的问题,就是在学生明确了结论是什么时,引导他去探求“为什么这个结论是合理的”。如果不能回答“课本为什么相信这个结论”这一问题,那就不是理由。
三、通过批评性阅读形成形成自己的合理判断
在通过以上两种阅读方式找到论证和理由之后,学生应该学会去判断理由是否可信及推理是否存在谬误,这样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合理判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的准确含义。教师必须提醒学生:在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之前,你无法对一个观点做出反应。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常常影响到你对作者的推理的接受程度的高低。因此,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一个结论之前,首先必须尽量弄清楚这个结论和理由的准确含义。虽然它们的含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明显的,但实际上却是隐蔽的。作为理由的证据其可信度有多大?证据的质量取决于证据的类评价证据的质量,学生首先要分清证据的类型。证据包括人的经验、他人的证词、权威的意见、个人的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等类型。新课标下的历史课本常引用的证据有:历史文献记载、考古、权威的评价等。只有在引导学生对证据的可信度进行思考后,才能对教材中的结论是否可信作出最终的判断。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21世纪新科技革命推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迫切需要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以培养学生敢于向定论挑战、向权威质疑的精神,以适应目前的国际局势和现代化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