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师俭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要求学生除了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解读文学作品。而大多数语文教师恰恰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一点,没能把握好时机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入手。
一、认清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趋向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本质而言,指的是从事教育的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某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反思和建设性的批判。同时,也包括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鼓励学生参与批判性的讨论。尤其是鼓励学生对现行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提出质疑。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得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够理性地判断事物;学会反思和内化;并且要具有不懈追求的精神等方面入手。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种有建设性的疑问,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具有一种批判精神,在不断的思考中产生和拥有判断能力,进而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策略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好载体。在实施操作时,应该完善先期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解读教材。这里我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要看教材里“有什么?”第二要看我们想用教材“教什么?”也就说先要从微观层面解读,即从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的层面去解读,看看课文或单元中包含着怎样的认知价值,如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价值、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等等。然后是从宏观层面解读,也就是从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乃至整个学段去解读,才能把握好教材的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理解编者的意图等等。唯有做到上述两点,才能把学生学习的经验和生活的经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对教材内容作以变通,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从而锻炼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角度去对事物加以辨别和判断。
其次,从提高自身的素养开始,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只有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引导学生去正确判别和发表各自的见解或主张。这对于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操作环节
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就是说我们要先设计一些有艺术性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质疑是关键。二是让学生会争辩。课堂上教师要少一点权威,少用考试来驱动学生学习。当然,课堂讨论也不是越多越好,它应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要努力促使学生接受发散式的观点和进行自由式的讨论。不过要保证在学生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在进行对立的讨论、辩论活动时,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或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学会批判性思维。三是要鼓励求真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好的教师是要教人去发现真理的。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中引导学生学会在争议中批判性求异,从多角度多方向去思考问题,进而发表一些属于自己的创新见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争议中批判性求同。将对不同事物的分析比较,发现和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从中获取新知。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求同存异”,才能更好地锻炼和发展他们的批判思维。
总之,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所提出的对自己教学的质疑,要加以鼓励和支持。不但如此,还应身体力行,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的批判性求同求异,不断提高学生的解析能力和评价推理能力,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不同层次上得以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