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惠珍

  摘要: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心理与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重视不够,加之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导致了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不足。为此,本文从管理、教育、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策略,希望以此推动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培养 策略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在学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众多的解释中,普遍认同的是,“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是对原有观点及其视角、证据、表达方式等重新“检验”、“辩护”和“再思考”。它既可能是否定的,也可能是肯定的;它既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也包括批判性思维品质。
  一、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之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师按照书本知识去教,学生被动接受、存储老师教的知识,对现成的结论“不容置疑”,对权威“盲目崇拜”,对问题“先入为主”,对个人行为“亦步亦趋”。[1]长期受这种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思维缺少自觉的批判性,也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受到限制。
  早在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就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70年代,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而出现,8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了美国和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90年代末,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提出高等教育与培训的使命是“培养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第五条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大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科学知识简单的知识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技能”。[2]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关于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张,给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又指明了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忽视是当代高等教育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已有学者开始研究批判性思维,2002年北京市逻辑学会召开了“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的学术讨论会,在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含义、性质、作用的同时,还专门研究了批判性思维课程设置的可行性问题。[3]此次会议推动了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但总体而言,在我国,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的研究相当薄弱。一方面对批判性思维培养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将批判性思维视为一种简单的、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可以直接教授的技能。
  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由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不足,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心理发展和个性养成也受到限制,制约了大学生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1.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动力和基础。要创新,就要善于从已有知识中发现不合理之处,这个过程需要“反省”、“突破思维定势”、“有根据的判断”,需要激发大胆的想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面对无数的信息,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大学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就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有立足之地。在这个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对大学生而言,形成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和能力比单纯获取某些知识更为重要,而批判性思维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高校从“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要地位,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重中之中。
  3.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大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和压力,使他们成为个性张扬、心理脆弱的一个群体。心理发展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个性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对立统一,批判性思维包含了对批判性品质的培养,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个体内化是对社会文化的扬弃,个体并不是完全接受呈现的所有信息,而是批判的理解、吸收这些信息。个体注意什么、发挥什么、选择什么完全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取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使个体继承现有文化,而且能创造文化节,要做到这一点,批判性思维是必须的素质。
  目前,我国少数大学尝试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这虽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应有之义,但绝不是全部。通过课程的学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学到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而对于其品质的培养却要复杂的多。
  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和技能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需要从管理、教育、服务等多方面努力。
  1.管理方面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如前所述,传统教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应是教育者尤其是教育领导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当他们意识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认识到应当确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广,狠抓落实,才能有效顺应批判性思维的特点,达到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2)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习惯于使用单一标准,特别是在考试中,通常采用标准答案,容不得学生标新立异,这种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而,应改革对学生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用科学的态度和审视的眼光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立论有据,能自圆其说,就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学生成绩评价也应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如课堂讨论发言、回答问题等,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环境。
  (3)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
  高校的教学任务不仅应该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应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成果,使他们明确自己的思考内容、方式,使他们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同时,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不仅要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而且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缺乏理解的现象、学习中遇到的障碍等主动进行思考,作出回答。
  2.教育方面
  (1)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教学是最重要的载体。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批判技能,也是一种批判品质,而技能的培训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高校应开设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课程,逻辑学(尤其是演绎逻辑)强调推理的有效性和必然性,着重培训形式化的逻辑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课程致力于发现、分析和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与分析论证的标准、程序和模式,主要培养非形式化的思维技能,两者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2)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融入学科教学
  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要靠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课程,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则体现为把批判性品格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因而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各门专业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怀疑精神是批判性思维品质的首要内容,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在进行各学科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和评价论证的能力。

  (3)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自身必须是一个批判性思维者,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品质,并能主动地把它们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是被动接受信息,而不是积极探寻和评价信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努力确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运用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质疑和挑战,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提出不同的观点,开展平等的讨论,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并检验其确凿性,从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
  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学安排,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理由。第二,在安排活动或作业时,选择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评价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创新欲望。第三,心胸开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而不要求学生重复老师所讲知识,能坦然地承认自己所犯错误并接受批评。
  3.服务方面
  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服务育人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宽松的学习研究环境、多样的社会实践环境等方面。
  (1)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培育、营造一个整体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整洁、优雅的校园,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营造出的学术氛围,学校教职员工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主动的服务,会使大学生身心舒畅,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宽松的学习研究环境
  学校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宽松、舒畅的学习研究氛围,以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例如,扩大图书馆藏书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提供基础;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鼓励科技类社团的发展,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地培养和煅练批判性思维。
  (3)多样的社会实践环境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技能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品质的获得,因而在学生获得理性认识后,应将其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这就意味着学校要给他们提供多样的社会实践环境。
  总之,对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靠高校中管理、教育、服务三支队伍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大学生在其中掌握必要的批判性技能,并付诸实践,从而不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品质,达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远志,沈贵鹏.略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其培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刘汉民.论逻辑学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探索,2007(6).
  [3]杨武金,阎景强.“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4]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高教探索,2002(2).
  [5]左洪亮.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江苏高教,2004(6).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政法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