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渔民转产转业产业载体重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变化、渔船增多、渔业作业成本提高及渔场作业范围缩小等因素,渔民们不得不考虑转产转业。本文从渔业产业载体重构角度,提出未来渔业载体的发展对策:三产融合和产城融合,并以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渔民;转产转业;产业载体
  大部分欠发达地区渔民(如海南等)从事的是海洋捕捞业,海洋捕捞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渔船增多和捕鱼技术提高,导致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大量污水和未经有效处理的废水排入海洋中导致海洋环境受到污染和海洋灾害频发,再加上签订《中越北部湾渔民合作协定》、《中韩渔业协定》和《中日渔业协定》后,传统渔场作业范围缩小,渔民被迫不得不转产转业。渔民转产转业有利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有利于开发多样的渔业载体。目前关于渔业载体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渔业产业载体重构对策的研究可以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借鉴意见,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 文献综述
   (一)关于渔民转产转业研究综述
   渔民转产转业指的是原先从事捕捞业的渔民到岸上就业或者在政府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下从事养殖业、休闲渔业或其他行业。当前学者们对渔民转产转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产转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上。陈禄青、周明钧(2010)和居占杰、刘兰芬(2010)认为渔民转产转业面临的问题有:渔民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愿转变;担心养殖业前景不容乐观;大部分渔民文化水平低,再就业空间有限;渔民投入大量的资金到渔船中从而造成缺乏资金去从事别的行业;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够。朱坚真、师银燕(2009)和韩兴勇(2006)指出促进渔民转产转业的对策有:开设职业型培训班,提升渔民素质;拓宽渔民再就业渠道,发展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和远洋渔业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设立转产转业专项资金。
   (二)关于产業载体研究综述
   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形式单一化,产业载体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一缺陷,但是目前关于产业载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分类等理论层面上。孟宪昌(1991)认为产业载体是一种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于其间的环境。吴金明、李轶平(2001)指出产业载体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以农业为产业载体,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工业载体取代农业载体成为产业载体,到经济进入发达阶段时,服务业载体成为产业载体。而张志彤等(2013)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分为硬载体和软载体两种类型,硬载体包括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企业、大学、战略联盟、科技服务中心等,软载体包括创新创业法规、文化、习俗、支持金融体系发展的政策等。
  二、 欠发达地区渔民转产转业产业载体重构对策
   由于环境污染、渔船增多、科技发达、捕捞成本增加,致使从事捕捞业的渔民收入越来越不理想,基于这种情况,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支持渔民转产转业,以便减轻近海捕捞业的压力。此外,笔者通过与渔民、渔政局工作人员交谈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认为适合渔民转产转业的产业载体为复合载体,复合载体指的是渔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比如渔业三产融合和产城融合。渔业产业载体的重构有利于渔民转产转业和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
  (一) 渔业三产融合
   1.渔业三产融合的概念及类型
   渔业三产融合指的是以渔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基本纽带,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要素集聚、组织创新及技术渗透,合理配置资源、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促进渔业生产、渔业销售、渔业休闲服务等有机整合,进而实现渔业现代化、渔民增收、渔村繁荣。渔业三产融合的方式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链延伸型,以渔业为中心向前向后链条延伸。二是产业交叉型,比如渔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即休闲渔业。三是技术渗透型,如渔业与电商企业合作,从而进行网络营销。
   2.渔业三产融合的发展对策
   (1)打造渔业全产业链条
   渔业是农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产业链条为捕捞、养殖、加工和销售。
  ●上游:由于近海海域渔业资源面临萎缩,发展远洋捕捞成为目前捕捞业的重要趋势,远洋捕捞指的是远洋捕捞技术在200米等深线以外大洋区捕鱼虾等,远洋捕捞不仅能缓解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还能带动渔具、水产品加工、渔船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大部分人提供就业机会。扩大完善渔业养殖基地,运用计算机技术监测渔业养殖基地的水质含氮、氧、磷等化学物质的情况、海水污染等情况,一旦超过标准值,则会发出预警,养殖人员就会对养殖区进行处理,以此实现科学养殖、生态养殖。
  ●中游:欠发达地区的水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较少,附加价值低,品牌知名度低。为改变此现状,政府应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落户,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吸引冷链物流企业进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特色的水产品和塑造特色渔业品牌,提升渔业价值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当地渔民的就业机会。
  ●下游:发展新型营销业态。鼓励欠发达地区发展订单渔业、电商等销售模式。订单渔业指渔户在生产之前与渔业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契约,渔民按照合同的规定时间为渔业企业提供对应数量和质量的水产品,而渔业企业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收购渔户的水产品或者帮助渔户销售约定数量的水产品。订单渔业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有效提升渔民的收入。电商销售水产品,不仅减少中间商成本,还能为渔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2)落实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备的基础设施是渔业三产融合的前提条件,所以欠发达地区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硬件方面:由于水产品的易腐性,需规划公路网络密度和建设智能的公路交通体系,以便加快水产品流通和加强城镇互通,另外,加快铁路与机场的建设,方便与外界联系及促进水产品的出口贸易;当前欠发达地区的港口大多只是充当卸载货物的作用,未来应完善港口周围设施,建设渔船维修、制造厂,海鲜一条街,游艇俱乐部,海钓俱乐部等,充分发挥港口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在软件方面:加强培训新型职业型渔民,使其更好的适应岸上工作,另外,加大投入发展欠发达地区教育,建立产学研基地,培养专业型人才助力渔民转产转业;发展智能化冷链物流,利用网络传感技术把握水产品温度、定位系统追踪物流信息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实现对水产品全面监管,保障水产品品质安全;在水产养殖上,利用渔业现代化科技构建养殖信息IC卡,方便知道养殖水域污染情况,实现绿色养殖。    (二) 产城融合视角下重构产业载体
   1.产城融合的概念
   许多学者对产城融合的概念持有不同观点,一般意义上的产城融合指的是我国转型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而本文的产城融合指的是渔业及相关产业与城镇的融合。
   2.产城融合视角下重构产业载体的对策
   在产业重构需求和产城融合的目标导向下,传统的粗放型渔业无法适应城镇发展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传统渔业需从以下两方面实施载体重构,以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功能融合,完善配套
   功能融合指的是产业、商业、娱乐、居住、教育等功能的混合。文中的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是渔业,但是目前渔业主要是捕捞业,功能单一,未来在产城融合的视角下,将建设一个多功能的渔业产业园区,园区内分别划分为综合服务区、休闲垂钓区、渔文化展示区、渔家乐体验区、养生度假区、生态养殖区六大区域,在这六大区域内又衍生出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如海钓俱乐部、度假酒店等和公共服务设施,如温泉、渔文化博物馆等。园区附近为居民住宅区,居民住宅区周边配有生活性服务业,如超市、餐饮、娱乐场所等,维持产业和居住平衡,方便人们生产和生活。整个新城镇集产业、生活、休闲于一体,以此促进新城镇的发展。
  (2) 渔业共生,产业集聚
   以小镇的特色产业渔业为主,未来在小镇内构建嵌套型渔业共生网络,重点打造水产品精深加工核心企业,形成向前向后主体产业链,并强化与之相配套的企业联系,加快发展生态养殖、冷链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适当发展旅游+、商业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既是产业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在渔业共生网络体系中,着重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内生循环,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综合体,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最后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小镇和促进乡村振兴。
  三、 案例分析
  (一) SWOT分析打造儋州市白马井渔业风情小镇的条件
   儋州市位于海南省西北部,是海南省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北部和西部濒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隔海相望,海岸线长267公里。儋州市辖有16个镇,分别是光村镇、排浦镇、白马井镇、海头镇、新英镇等,其中白马井镇是儋州市的渔业重镇。
   1.开发白马井渔业风情小镇的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在气候资源方面,白马井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全年只有夏季无冬季,年均温在22~27℃,特别适合开展垂钓和潜水活动。在自然资源方面,海洋生物种类多样,盛产石斑鱼、带鱼、马鲛鱼、龙虾、螃蟹等适合开展海钓的海产品。在滨海资源和文化资源方面,白马井镇周边地区拥有松涛水库、蓝洋温泉、国家级中心渔港、光村银滩、峨蔓龙门激浪等自然景觀,同时还有儋州调声、山歌、少数民族风情、东坡书院等人文资源。
   (2)交通便利。环岛西线高速公路贯穿境内,有两纵两横交成“井”字的干线公路网,镇内还有白马井港、洋浦港等优良深水港,此外,儋州机场拟在建,将来形成海陆空交通网络布局。
   2.开发白马井渔业风情小镇的劣势分析
   (1)缺乏专业的休闲渔业人才。白马井镇的渔民文化程度大部分在初中以下,所以对法律知识、卫生知识、旅游服务知识了解甚少,同时也缺乏对休闲渔业专业技术和知识的了解。
   (2)缺乏资金。发展渔业风情小镇需要大量资金建设海钓场所、公共码头、船艇制造、海洋牧场、潟湖治理等,同时需要资金购买休闲渔业船舶、设备和装备。
   (3)休闲渔业开发程度低。目前的休闲渔业模式主要是渔家乐和近海垂钓,尚未形成吃住行游教购一体的休闲渔业产业链。
   3.开发白马井渔业风情小镇的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作出了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部署;此外,海南省发改委于2019年9月发布《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白马井镇应抓住这个机遇,为发展渔业风情小镇做好准备。
   (2)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污染,意味着传统捕捞业的发展空间在缩小,不得不考虑转型升级。渔业风情小镇是休闲渔业的一种,发展休闲渔业既是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的方式之一,也是渔民转产转业的另一条谋生之路。
   (3)迎合人们追求原生态休闲生活的需求。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复杂,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感到压力大。高强度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不仅使人们感到精神紧张,还容易出现亚健康或疾病。而休闲旅游的特殊功能是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愉悦身心。
   4.开发白马井渔业风情小镇的威胁分析
   (1)其他沿海省份的竞争压力。虽然白马井镇有适合发展渔业风情小镇的资源,但全国其他沿海省份(如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等)也有相似的资源,且都注重发展渔业风情小镇,从而导致休闲渔业项目相类似,没有特色。所以白马井镇休闲渔业要想赢得市场,需要创新和塑造特色品牌。
   (2)同类行业带来的压力。具有旅游性质的休闲项目逐渐兴起,如:休闲农业,这些项目的进行必定会分散休闲渔业的客流。
   (二)儋州市白马井渔业风情小镇的构建
   1.功能定位
   基于白马井镇的“渔、港、景、文”等特色优势资源,致力于将其打造成热带滨海渔业风情特色小镇,渔业风情特色小镇是休闲渔业的发展载体,同时也是渔业产业与我国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的新型模式。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片区”打造滨海渔业风情小镇,一个中心指以白马井渔港为中心,两个片区指滨海新区和海花岛片区。到2025年,把白马井镇初步发展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城镇,实现以渔兴港、以港兴城的目标。    2.功能布局
   (1)白马井渔港。以白马井国家中心渔港为核心发展休闲渔港码头,带动新英、干冲、泊潮、南滩等一批渔港的改建升级,打造渔港经济圈。优良的气候条件使得一年四季都适合开展各种各样的休闲垂钓(如亲子游钓、家庭游钓)体验,举办各种专业的垂钓赛事如海南国际海钓大赛、一带一路休闲海钓大赛等,另外,还需规划建设峨蔓-白马井-海头海钓钓场,建游艇俱乐部以便发展游艇旅游。
   (2)滨海新区。滨海新区为居民居住区,居住区附近建海滨公园、渔人广场健康休闲中心。
   (3)海花島片区。建设白马井休闲旅游有限公司,公司内开设休闲渔业精品旅游线路,设立休闲渔业专业网站和建设休闲游客接待中心;定期举办儋州调声节、儋州山歌节和渔歌节;在渔业教育方面,有渔具陈列、鱼虾贝展示博物馆、海事博物馆、文物馆、水族馆、生物教育馆;另外,创建共享渔庄,共享渔庄类型如热带渔家、热带垂钓、热带海鲜和热带海产。
  [参考文献]
  [1]陈禄青,周明钧.北部湾划界后广西北部湾渔区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28-16630.
  [2]居占杰,刘兰芬.我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0,28(03):18-22.
  [3]朱坚真,师银燕.北部湾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9(08):77-82.
  [4]韩兴勇.渔民就地转产转业问题与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6(05):71-74.
  [5]孟宪昌.产业载体论[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1(02):49-53.
  [6]吴金明,李轶平.经济发展载体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1-4.
  [7]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99-103.
  [8]张志彤,李天柱,银路,马佳,王敏.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分类研究[J].技术经济,2013,32(09):8-14+105.
  [9]黄桦,张文霞,崔亚妮.转型升级背景下开发区产城融合的评价及对策——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8(11):110-114.
  [10]李硕扬,刘群红.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研究——以南昌太平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2):168-172.
  [11]朱念,姜洁,汪小丹,李燕.广西海洋渔村“三产融合”障碍诊断及应对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49(09):293-303.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广西 南宁 530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67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