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毕玉鹏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文化日益向多元化发展。本文着重通过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及内容,进一步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下人的精神家园的关系,以及应当如何对待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演变过程 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New Idea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I Yupeng
  (School of Marxism,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nt, and further think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an's spiritual homeland, and how to treat to the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volution process; content analysis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还包含道家、佛家等多种文化形态。浩瀚的传统文化是代代中国人不断创造积累的结果,而时至今日,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已不能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慰藉,人的心灵得不到充实,长此以往精神家园将不复存在。当下,伴随着多元文化的迅猛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消融,也更是加剧了人们内心的彷徨。此时,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就显得尤为重要,寻找精神家园也就是要摆脱当下这个日益物化社会的控制,升华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同时作为个体,还应该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至近代几千年的发展中,始终是一脉相承。但是到了近代,随着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加强和冲突加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才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因此以鸦片战争为界,将传统文化的演变总分为两个阶段。
  1.1 鸦片战争以前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环境以及当时人们的状况对文化产生的影响较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先秦时期孔孟开始建立,经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改革,到程朱理学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间也有外来文化的传入,但大都被我们同化了,比如东汉传入的佛教,至明清时期,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因素,已经明显具有本土化的特征。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正是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和包容力量,即使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也并没有改变传统文化的核心。
  马克思称中国是历史的停滞,是一种超稳定的社会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产生之日起,一直到近代,以自然经济为根本的整个封建社会,并没有危及文化的根本。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和结构有些许的变化,但稳定的社会形态却使传统文化得以一脉相承。
  1.2 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
  从鸦片战争开始,随着一系列的战争,中国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同时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也流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被迫纳入了世界文化体系,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近代中国所指的西方文化,主要是围绕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变化发展的,从地域上来讲,是以欧洲和北美大陆的文化体系为主。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截然不同,面对这样的局势,传统文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难以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又不得不跟随社会的发展,匆忙转向了近代新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先从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再到维新变法是学习西方的体制,但都没有达到目的。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根本上都反映了传统文化出路的选择。科学和民主思想的进一步融入,众多学科的确立和研究领域的扩展,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未完全断裂,而是吸收了新的内容,正以新的面貌缓慢的发展。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空前的破坏,甚至是毁灭。
  1980年代以来,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不断发展,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到来,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都有迅猛发展,同时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前景不甚乐观。
  纵观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它起源于农耕时代,是一种产生在农业经济土壤中的文化类型。而八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和社会心理,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与此同时,近现代的大部分时间,由于众多的原因,传统文化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产生于农业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文化不应该为当下人精神家园的各种问题负责。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析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内容
  第一,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我们所追求的的是人、自然以及社会的普遍和谐,在这种环境中,强调的是和而不同,并不是不承认差异和矛盾,而是要防止矛盾的激化,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我们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
  第二,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有一贯尊重事实的求实精神,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勤奋、勇敢、吃苦耐劳的美德,有百折不挠的抗争与自强精神。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时期,这些都是当代人精神家园的建设所需要的。
  第三,注重个体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以人格道德为尊的观念。个体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为此,儒家的“杀身成仁”之说和“舍生取义”之悟,都是其重视道德价值的典型表述。作为个体要注重内在精神境界的提高,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时时遵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走出精神的迷惘,净化社会的风气。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分肯定人的现世价值,提倡包容和会通,还有自尊自强、以民为本等传统观念并不仅仅与农业社会同始终,而是我们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需要的永恒精神。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内容
  首先,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在社会中有严格的规范,尤其是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不容置疑。为此儒家提出了“三纲”和“五常”的观念,以此来规范社会的秩序,最终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社会。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主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重人情贵亲疏的观念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法制不健全,这种伦理倾向导致在社会生活中人治重于法治,即出现了权大于法的现象。但是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体系不断的完善,然而这种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说明人情重于法制的观念依然影响着现在的社会。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鄙视商人和工艺技术、尊道鄙器、存理去欲等一系列观点,这些无疑是与当代人的精神家园相矛盾的,也不符合当下人的精神需求。
  传统文化中虽有消极的因素,但是它毕竟产生于几千年之前的农业社会,而如今是工业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思想观念的不同,因此产生于小农社会的传统文化不应该为当下人的精神迷惘负责。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在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不能一味的维护传统,而更应该重建传统,用重建的传统文化提升人的精神空间,让其在今天的社会再次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0.
  [2] 朱耀廷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国轩.大学中庸[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4] 黄鹤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释要[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立文.传统学七讲[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1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