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三条“铁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娜

  摘 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必须有效的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而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心理发展与语言学习统一、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统一是高职院校实现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铁律”。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语文教学 人文性 审美能力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ree "Iron law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Na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is a basic cours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ly qualified workers, is the key personnel to achieve high-quality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skilled workers. Therefore, we must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The instrumental,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unity, unity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esthetic and language skills to achieve unity is the university of language teaching vocational schools must follow the "iron law".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Chinese teaching; cultural; aesthetic skills; language skills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学校则被认为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又被作为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在提升个体素质方面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如何有效的开展大学语文教学,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目标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1 人文性、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语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它最本质的属性是人文性。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接受语言和学习语言时摆脱不了它的工具性和客观性。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长久以来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对这个问题的阐释曾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杀语文的学科本位特点,即人为地过分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过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甚至是语法训练,这就间接地否认了语文学科的内在人文性。语言的本质是属人的,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是统一的,不可人为地割裂开来。大学语文的科学性主要源于两点:一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文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人文和工具互为目的,如影随形”,在工具的运用中人文和科学应运而生。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形”,那么人文精神是“神”,而科学性则是连接“行”与“神”的纽带。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了“神”的“形”,就变成了枯枝败叶、行尸走肉。没有了“形”的“神”就成了一盘散沙,无法拿捏。而失去了科学这个纽带的语文就是黑暗中的盲者,永远走不出黑暗。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工具性”、“人文性” 与“科学性”的关系。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学外观美的同时,给予他们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渗透和科学思维训练。总之,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统一的,不可人为地割裂开来。
  2 心理发展与语言学习的统一
  大学语文承载的文化内涵,昭示着做人的道德准则,倡导着完美的人格修养与至真至美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处处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这些对学生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人格修养和审美观的形成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完善。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对学生实施语文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个体。当然,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尊重学生,并不等同说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一味赞同。大学生毕竟还处在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阶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所作出的行为难免有不合理之处,如果“听之任之”,那不是尊重学生,而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发展会有消极不利的影响。
  因此,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从教材的选编、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理念的贯彻乃至教学评价的运用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需求,不能“离开学生教授语文”。在学习中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
  3 语言能力与审美情感的统一
  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和提升审美情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具体体现。“审美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切艺术的价值核心。离开了审美,文学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本质特征。”
  “爱美之心,人皆有”,作为审美客体的学生,有其自身的审美特性,有其自身的审美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毕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大学语文老师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
  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现状是忽视了审美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片面地注重字词句或者段落的学习。没有把文学作品当做真正的文学来阅读和欣赏,“仅仅把它作为识字、习句、作文的课文和范文,没有意识到它对于学生人文性培养的重要意义”。学生只有真正从审美情感上接受了作品和作者,融入到作品的角色中去,那么他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潜在的字词句以及段落。“情感”可谓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要渲染“情感”的重要性,让学生融入到作品中去,感受作者的“爱恨情仇”,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学生真正从审美情感上接受了作品和作者,融入到作品的角色中去,那么他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潜在的字词句以及段落。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审美情感培养,首先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美。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融入到作品中去,用心和情来体悟作品。其次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描写人物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悟;描写优美景色的文本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和配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这种意境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实践来感受和体验这种美。最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管是对语言的品味,对中心的把握,对情感的体悟,对意境的感受,我们的落脚点都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以及审美情感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黄高才.大学里很重要的一门课大学语文[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黄岳州.怎样读书最有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3]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移瑜.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周燕.审美与启蒙的双层变奏[D].浙江师范大学,2004.
  [7]李斌.高职高专语文教材建设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1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