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时期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目标,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高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应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该文就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现状,以及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大学生创新创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出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专业教育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b)-0-02
  21世纪以来,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高校制定了更高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范围内,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由于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衔接還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文章基于这样的现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行客观阐述,旨在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创业是在兴趣和理想的指导下,由个体或成员之间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以及资金等创造一定价值的商业活动,而创新主要是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易于寻常的思路,让某一领域得以变化和发展。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对于当代大学生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是高校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空间广阔,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越发丰富,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越来越普遍,但是我国的教育体系依然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理念,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起步比较晚,缺乏成熟的理论思想为创业就业提供科学的指导,所以要提高对我国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关注,转变人才的培养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强化学生创业就业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升高校人才的整体质量。
  2 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和不足
  2.1 学生和教师对于创新创业缺乏科学的认知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课程规划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课程开展,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但是教师和学生们普遍对创新创业缺乏科学的认知,简单地将创新创业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相等同,在思想上没有形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学认识,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对薄弱。另外,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在高校教育当中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教师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不够全面,所以,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与发展。
  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下,很多高校均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还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高校和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理解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地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课程的开展大多都是以传授学生创业技能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有效培养。不仅如此,很多高校甚至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科规划当中,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整体的人才质量评估都不成熟,导致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效率比较低。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还停留在第二课堂的阶段,授课内容也相对随意,无法切实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2.3 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不同,其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指导,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实操技能训练,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通过知识竞赛和创业项目进行深化。但是纵观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情况,创业项目的申报与研究较少,大学生对于创业项目和创业竞赛的参与度也较低,在高校范围内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很多开展的创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是问题百出,创业项目操作不成熟,给高校的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带来很大阻力。
  2.4 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不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专业课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课本知识的指导,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纸上谈兵,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纵观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现状,教师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无法为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指导。
  2.5 缺乏创新创业基地做支持
  近些年,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纷纷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部分学校的教育经费有限,在创新创业基地的打造上无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也无法借助社会力量提供帮助,导致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训无法顺利开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效衔接,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
  3 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强化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与指导
  随着中小企业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潮,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指导下,高等院校的教学也要积极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与指导,提高师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科学认知。首先,院校可以与基层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在高校范围内强化对创新创业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的融合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教育领域也要积极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开发和规划,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完善的理论指导。这不仅直接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于现代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3.2 优化高校的课程设置
  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仅是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同时针对学生主体的差异化特点,让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积极强化对于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首先,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学生的素质水平以及整体的社会发展环境,开发具有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诉求的课程体系,例如: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性知识,还要灌输创业意识和技能,挖掘该专业的创新创业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一举多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做到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其次,高等院校要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必修课程当中,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知识竞赛、大学生創业实训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同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
  3.3 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学校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新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等院校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还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首先,可以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开展学术交流的讲座、聘请社会优秀的创业企业家进行课程指导等,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其次,不同高校之间也要积极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和合作。由于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进度、师资力量以及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程度不一,为了切实保证高校之间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性和一致性,还要强化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切实实现教学资源的互补,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4 优化高校的师资力量,提升实际教学水平
  为了切实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整合,高校还要强化教师人才储备,优化师资力量,在根本上提升实际的教学水平。首先,高校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士兼职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们了解和传达社会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了解到最前沿的创新讯息,这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会提供很多无形的帮助。其次,高校的教师也要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积极探寻科学的技术和服务理念,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切实保证自身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不仅如此,高校也要积极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样不仅可以给予大学生科学的创新创业理论指导,同时,也能在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实力。
  3.5 强化对现代化创业基地的开发
  为了切实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学校还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条件,根据专业特点强化创业基地的开发。对此,高校可以积极谋求与基层政府部门、区域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为资金和设备等资源的保障提供系统的支持。其次,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创业技能,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去学习,积极搜集和掌握先进的创新创业案例,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进一步融合。这是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4 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为了给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国高校要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基础上,也要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创新创业思想和手段,笔者梳理了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不足和困难,并给予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旨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华宾,苏荣华,张顷顷.力学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15-16.
  [2] 张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122-125.
  [3] 陈思,郭灼,戴文浪.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基于华南农业大学学生队伍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7(15):154-1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685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