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社会工作专业教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来认识分析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质;重点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上,提出“教学、科研与实践”三维一体的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社会工作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2.029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Social Work Specialty
  under the Target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GAO Wanqin
  (School of Literature Law and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Research Center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applied talents from the particularity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goal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In terms of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required, a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reform program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s proposed.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social work; teaching reform
  1 文献回顾
  社会工作专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能否培养出应用性能力较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成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并且,随着大众教育的普及,地方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1 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研究
  目前,学界已有大量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学科和学校定位等来探究应用型人才的本质、内涵、特质及其培养方法,无论视角、学科和定位如何不同,学界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基本上达成了以下共识:
  (1)重视实践应用。潘懋元等[1]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人才。吴中江等[2]也认为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是学以致用,能够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是一种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人才类型,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型人才学以致用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乃至培养目的、培养方式、职能等方面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存在诸多差异。[3]
  (2)兼具专业性和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吴邵兰、[4]白童[5]等认为实际工作、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的、多因素的、复杂的,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是快速的,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复合性的、动态的知识体系,以应对复杂社会和社会发展变迁的步伐。应用型人才不仅在知识结构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与职业需求为本位,还要强调其专业性和基础性,[6]需要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综合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的共融。[7]
  (3)综合性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应用型人才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对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尹宁伟[3]认为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吴旭君[8]则直接统合为职业岗位能力。应用型人才应能够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9]此外,李娜等[10]认为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全的心理品质。
  1.2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应用型的社会工作人才乃是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质,但主要是借用其他学科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成果,从共性上来理解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质。个别学者把价值、知识和技能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三大要素,提出“价值要素”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11]但总体上,学者们从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上来分析认识应用型人才内涵和特征的研究并不多。
  相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内涵特征的研究,学界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多。一些学者从某一分支课程出发,探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探讨医务社会工作、[12]老年社会工作、[13]团体社会工作[14]等课程的教学改革。或者只是單纯的讨论某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15]参与式教学法、[16]项目教学法[17]等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与改革。也有学者从某一模式出发,尝试用一些理论或新技术来改造教学内容或方法,如互联网+模式、[18]行动反思模式、[19]萨提亚模式[20]等。还有一些研究并不侧重于研究某一方法或模式,而是整体性的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措施。[21]   纵观已有研究,学者们都认识到增强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必要性,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探讨,这就为本研究奠定前期基础。但已有研究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研究较少,对专业的特殊性缺乏认识。其次,已有研究过于重视“教学”与“实践”在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性,忽视了“科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事实上,“科研”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质进行再定义的基礎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反思,提出适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改方案。
  2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社会工作者能否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效的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就成为衡量一名社会工作者能力大小的标志,也是评估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则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复合性的知识体系,综合性的能力结构和较高的价值素养。
  从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体系来说,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既需要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又需要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展,还需要掌握保护民众利益的政策法律知识、民政和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以及一些康复、医疗等健康保障方面的实务性知识。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储备需要兼具专业性和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结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社工人才需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此外,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开展项目,需要推动服务计划的实施,这就需要社工人才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还需要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乃至各类弱势群体打交道,这就要求社工人才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本文统称为公共能力。总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下,社会工作人才需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公共能力等综合性的能力结构。
  社会工作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伦理价值素养和道德情怀。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型专业,有较强的伦理价值取向和公益关怀取向,有较强福利性和利他性,这就对社会工作者的伦理价值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工作的对象多是一些弱势群体,身心都存在一定问题的群体,以及一些被侵害或受过创伤的人群等,要想彻底的解决这些问题,在工作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触及到工作对象的隐私和一些敏感的问题,这就需要社工能够同理别人的心境,既要遵循专门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价值素养,及时的给予关注和照料,从而更好的缓解和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从社会工作专业特质看,应用型人才目标导向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专业性和复合性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公共能力等综合性的能力结构以及较高的伦理价值素养。但从现有高校社工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尚存在较多的问题。
  3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由于社会工作是一门学校教育超前于职业发展的专业,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以后的专业对口度比较低,有较多的社会工作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接受继续再教育。并且,社会工作的毕业生迁移能力和转化能力有限,从事其他非对口职业也受到诸多限制,不太被社会所认可。一些合适的职业岗位,不少毕业生也因为应用实践能力不足,职业前景发展堪忧。一些对口的职业,不少毕业生因嫌工资待遇较低,不愿意从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状况,也促使我们反思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从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和当下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职业前景来看,我们认为当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指那些狭义的,只能在社工服务机构工作的社会工作者,而是广义上的,能在民政、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乃至高校和企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这就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具有复合性的知识结构,综合性的能力结构,同时要有较高的价值素养。但目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达到上述目标。
  从知识基础来说,虽然目前的课程既强调专业化,又强调宽基础,但总体上来说,课程内容的设置仍较为狭窄,理论的纵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不够,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知识结构,实务社会工作者所需要的管理学和人类学,以及一些政策法律等工具性和实务性的知识在各大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上,十分不足。
  从能力结构来说,为了让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相关的应用能力,不少学校在人才培养环节,设置一些实务课程和实践训练,通过实验、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就目前的发展情况和实际效果来说,由于学校和社会的支持资源不足,学生的实验、实习条件较差,很多学校的实验、实习任务流于形式和程序,学生的参与和投入力度不大,并不能真正的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专业价值素养的培养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最欠缺的地方。由于社会工作是从西方传来的,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西方社会的宗教文化、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密不可分,而我国并不具备这种文化基础。再加上高校教学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导致我国社工人才既没有本土化的价值理念的支持,又没有接受西方价值理念的洗礼。在我国较低的职业发展前景和预期下,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价值理念、志愿精神及服务精神都是较为欠缺的。
  4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改革
  面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急需构建“教学、科研与实践”三维一体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在教学方面实现宽口径的课程体系设计,增加多元化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复合性的知识结构。构建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能力结构。加大社会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和专业价值素养。   (1)改革教学内容,由传统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知识结构,改为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类学四维一体的知识结构。并相应的增加实务性和工具性的教学内容,能够让社工专业人才在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准确的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问题的本质和改变现状所具有的资源;具备提供社会服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在社区、街道、社会组织,以及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等不同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
  (2)改革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主體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问题启发式、自主讲授式、参与式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案例式教学,结合实际案例来开展教学和演练,增加课程的应用性指向。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让学生对社工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在学习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增强学习知识的效果。
  (3)以教师科研、教研项目为依托,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同步进行。增加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学项目的力度,学生在调研、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既能拓深自己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又能增加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钻研性。
  (4)构建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能力结构。依托校内的一些实验平台和社会组织等,广泛开展一些社工实务活动,增加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依托校外的一些实习基地,广泛的组织学生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实习,并配置一定的社会导师进行专门辅导,同时,增加监督考核力度,让实习真正落实,也让学生在不同机构和组织的学习中,增强自身综合性的能力素质。
  (5)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和专业价值素养。开展社会公益性实践活动,加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力度和奖励,能够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人生价值,更好的促进人生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开展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所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素养的传授。
  5 结论
  本文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学界对“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质进行理论阐发,并通过分析当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来反思当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教学、科研与实践”三维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方面提出增加多元化的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在实践方面,提出构建校内校外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能力结构;在素质结构方面,加大社会服务体验,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和专业价值素养。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01):7-10.
  [2]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3] 尹宁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07):83-86.
  [4] 吴邵兰.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22):218-219.
  [5] 白童.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33-34.
  [6] 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05):30-33.
  [7] 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7):94-98.
  [8] 吴旭君.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05):34-35,45.
  [9] 刘迎春 ,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0] 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91-193.
  [1] 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30-35.
  [2] 肖慧欣,黄子杰.医患关系现状对医务社会工作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8(04):632-633.
  [3] 王戈.“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1):73,72.
  [4] 韩冬.《团体社会工作》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1(12):240-241.
  [5] 周巍,李细香.案例教学法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05):18-20.
  [6] 张长伟.参与式教学法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130-131.
  [7] 严学勤.“身边项目教学法”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5(06):117-118.
  [8] 李娟.“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2):158-161.
  [9] 俞宁.行动反思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以《个案工作》教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01):63-65,113.
  [20] 刘迟.结合萨提亚模式开展社会工作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以讲授“助人自助”为例[J].社会工作,2016(06):70-76,126.
  [21] 周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02):140-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2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