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现状,提出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并提出以学术导师为指导,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科研写作能力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H15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5-0202-002
  0 引言
  科技论文写作作为科研工作者展现研究成果的重要方法与介质,它不仅仅是一门高校课程,更是对学生严谨科研态度,强烈创新意识,良好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科技论文写作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深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整个过程以完整科技论文方式呈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目前,大多数刚开始接触科研的研究生对此感到困难重重,往往无法在研究生阶段写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另一方面,各高校本科生课程论文也存在选题过大,缺少针对性,内容空洞无逻辑,格式混乱等问题,毕业论文质量更是差强人意[1- 2]。《科技论文写作》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科研写作问题,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理论讲授与实际实践结合不足,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本文将在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不合理
  科技论文写作是基于科技论文阅读和科学实验研究后的写作,科研的基石是大量文献的阅读,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吸取经验,再进行大量研究和有效总结。而部分高校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过多从写作方法,从语言和词汇等方面进行讲授,忽略对科研思维和方法,学术道德标准,科研文献的学习,这是不合适的,无法全方面提高学生相关能力。
  1.2 教师轻实践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自主科研的思维和能力。但由于部分老师的知识局限,没经历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和学习,讲课还停留在以老师为主体的课本知识讲授上,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和互动实践环节,让学生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主要的实践仅仅是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论文考核,让学生调研整理资料,撰写综述论文,这是远远不够的[3]。
  1.3 学生自主能力差
  本科生离开高压管制的高中后,没有升学压力,自主学习能力变差,平时松散成性,知识掌握不牢固,考前临时突击[4-5],《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为课程结束后提交一篇综述论文,学生更是随便抄袭,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导致教学效果极差,学生收获极少。在面临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压力很大,无从下手,毕业论文质量堪忧。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教学内容的调整
  科技论文写作,应该是以阅读为起点的写作,阅读与写作是内在统一的两个过程[1]。因而对课程内容,我们优化调整,介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学术道德标准,加大对文献查找,管理和阅读的讲解,并增加互动和实践训练,最终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1.1 科研思维的培养
  结合实例介绍写作的重要性,写作与思维、文献积累的关系,为后面文献部分的讲解奠定基础。建立逻辑思维能力,构思写作思路。学习思维导图在学习,研究,工作中的使用和绘制方法,练习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复习总结,头脑风暴,和写作筹划等。
  2.1.2 文献部分
  文献部分分为文献的查找、管理、阅读与分析。文献查找与管理部分,先介绍文献分类,不同文献的引用方法,再对文献查找常用手段和各种管理软件进行学习。练习自行查找课题相关中英文文献各十篇,并用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管理,以备后面阅读。分综述类文献和研究类文献讲解文献的基本结构和意义,各自的阅读方法,并对文献中图表的类型和作用,以及常用数据处理,画图软件进行介绍。练习图表设计和制作方法。讲解文献归类,整理,排序和关联方法,通过文献学习如何快速了解一个新的方向。练习归纳文献,写小结。
  2.1.3 写作部分
  讲解如何选题以及选题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根据各自主题用思维导图建立写作大纲,并与学术导师讨论。分综述类论文和研究类论文,从论文框架结构出发,逐一对每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针对性练习。介绍论文写作的常用软件,如Word, Latex等。系统讲解科技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写作技巧和中英文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对其他科研文体,如项目申报书,毕业论文,实验报告等进行讲解。
  2.1.4 投稿部分
  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投稿期刊,论文的修改和润色方法。介绍论文投稿到发表的全过程,包括投稿时Manuscript, Cover letter,Highlights等文档的准备,评审后审稿意见的回复,接收后论文的校对,收录后论文的推广等。
  2.1.5 讲座部分
  安排两次专家课堂讲座,一次邀请学校校报编辑从编辑角度出发谈科技论文写作[6],一次邀请专业老师对ppt设计和展示进行讲解。
  2.2 教学模式的实施
  目前高校课程基本使用幻灯片结合板书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以老师讲授,学生回答问题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参与性[7]。《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科研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训练实践提高科研和科技论文写作综合能力。若是单纯讲授,忽略学生练习与互动,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课程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实践操作和消化,边学边做[8],在教學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可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增加下面几种方式:   2.2.1 线上互动
  采用qq或者其他课堂软件,建立科技论文写作班级群,所有课堂训练均拍照线上互动反馈,老师对训练结果进行点评,记录课堂表现成绩。师生和生生也可在课外线上有效互动,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2 研究报告
  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课程开始时将研究报告任务布置下去,分小组进行相关课题调研和后期研究报告展示工作。随着课程向前推进,学生逐渐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思维,文献查找、管理、阅读和总结方法,研究报告构思方法,在课程后部分给学生小组一一上台报告机会,培养展现研究成果能力。
  2.2.3 随堂讲座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在适当时候请对应内容的专家来课堂进行现场讲座。
  比如,在讲解科技论文写作常见错误和论文投稿相关内容后,邀请学校校报编辑部的编辑,从编辑角度进行更深入的介绍和讲解;当研究报告结束后,邀请相关报告专家,对研究报告和ppt设计方法进行介绍,给学生及时总结和学习机会。同时,对于学校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及时通知学生参加,让学生及时掌握学科领域科研动态,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培养科研学习的积极性。
  2.2.4 学术导师
  每个学生配有专门的学术导师,结合导师课题,进行相关选题研究和学习。鼓励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在课题组开展科研活动和课程学习同步进行,加深每节课的学习和理解,完成课程学习同时也为以后完成毕业论文,进行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学生不仅了掌握了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实际应用起来,达到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效果。
  2.3 考核模式的改革
  对于该课程,我们改变传统20%平时成绩+80%期末论文定成绩的模式,采用形成性考核模式,对学生在教学各个阶段的表现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评价。具体考核模式是:出勤率=10%,课堂表现=10%,平时作业+课堂口头报告=40%,期末大论文=40%。上课互动积极性,文献查找和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文献研读和总结,论文和参考文献写法,相关画图工具的使用,课题相关的随堂口头报告等平时作业均会影响其最终的课程成绩,课程结束时的大论文是整个课程总体掌握情况的呈现。将科技论文写作的考核分散到平时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提交,线上评价反馈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对平时学习内容的练习和掌握,及时向老师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动态观察和正向反馈。
  3 结语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水平。鉴于目前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寫作水平的差强人意,非常有必要以实践为主体,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教学内容综合全面,循序渐进,边学边做,理论教学结合课内课外互动,与科研相互协作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技论文能力,还有助于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正奇.“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无线互联科技,2016(21):97-98.
  [2]陈素清,李若.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方法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9):190-191.
  [3]王永娟,武彩红,左伟勇.兽医学科技论文写作课的现状与教改设想[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20):45-47.
  [4]宝月,宋建,高热雨,李波.加强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82-83.
  [5]张国强.《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09):102-103.
  [6]庞旻,龚艳丽,吴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 (6): 48-51.
  [7]张芳芳.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教改探索[J].山东化工, 2016,45:128-129.
  [8]高欣,张保军.《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积极作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6,(37):92-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6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