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需求视角下提高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切实从学生发展需求角度出发,探索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当今时代特点下校园文化发展道路上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建设性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模型,旨在建立全员责任意识,为历史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更好的融合,促进校园文化适时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最优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学生需求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4.076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nee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aly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un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era, and constructively puts forward a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enter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iming at establish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staff, inheriting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times, develop better integration and promote campus culture to play an optimum rol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ampus culture; students' needs; motive mechanism
  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在我国普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已然成为一所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衡量标准,它不仅具备教育、娱乐的功能,同时具备认识功能。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了解国情、社会、民生,丰富人生阅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高综合素质。
  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实际需求下,了解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探究与校园文化可持续性发展间的关系,以期构建良性且具有可操作性动力机制体系模型,旨为最终达到多方“共赢”的目标。
  1 基于学生需求视角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
  (1)高校扩招导致高校资源不均衡,且生源构成复杂化和多层次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速普及化建设进程,各大高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纷纷出现扩招、合并、升级更名、多批次招生等现状,导致各校生源构成出现复杂化、多元化,表现出学生综合水平层次不齐,高校生源、师资、物质资源不均衡现象愈发严重,使得教育不公平现象升级。
  (2)经济全球化导致校园文化多样化和多维化,校园文化缺乏品牌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一步步加快,网络信息共享普及性大、及時性强,校园文化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化、线上文化强、虚拟性强特点。目前部分学校随波逐流出现“快餐式”现实发展,忽略对本校渊源历史资源的传承与挖掘;但为扩大自身社会知名度、增加曝光率、获得更多社会评价或荣誉等目的,出现为了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的现象,忽略以“为学生需求发展”为出发点,缺少结合学科设置、专业特色、本校办学理念的目标,导致校园文化泛化严重,学生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导致责任感构建性不强,积极参与度不高涨。
  (3)就业压力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当代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较强,主要表现在“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优质就业做准备”,导致学生出现一切参与活动出发点以为了工作为前提和铺垫的目的倾向极端。而校园与社会之间存在一定隔阂,学生无法鉴别合理合法性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使得校园和社会间无法彻底打破界限,具有一定封闭性,必然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不够以实际应用效果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无法实现作用最优化。
  (4)校园文化功利性与娱乐性氛围突出,流于形式。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参与都是发自内心、自愿主动地。但就其活动开展目的来说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形式上参与,形式上的参与对于各方都毫无意义,只会是浪费时间精力、物力财力,也更不是获得所谓的参与经历和成就成果。其中在不愿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原因的调查中,“政治性强”、“没意义”、“耽误学习”占比例最高。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决定是否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时,首先关注的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该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是否适合自己。其次,对形式上的文体艺术类、思维创意类较为偏爱,可见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偏于娱乐氛围较多。
  (5)校园物质、精神、制度文化建设不均衡。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基本保障,精神文化不可或缺,制度文化更是提供制约监督的利器。各高校扩招扩建进程中,应注意平衡物质文化中各项均衡发展,不能仅图学生人数规模而忽略相应配套设施购置,避免出现“僧多粥少”现象,更应该争取政府以及其他社会资金来源的大力支持,使得拓展资金多渠道注入;并不断完善适合本校发展的制度文化体系,征集制度相关各方意见建议,以期达到相互监督制约,最终实现各方共赢的局面。   2 构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针对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如何坚持从学生需求视角出发,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迫在眉睫。构建校园文化动力机制体系,主要调动全员责任意识,共同为校园文化在各类型活动中充分发挥教育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的与时俱进与历史传承。
  2.1 导向机制
  积极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程,首先应明确学校自身基本定位与发展方向,树立以社会为向导,营造积极浓厚的氛围,凸显学校自身办学理念与专业特色,坚持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原则,践行党的宗旨。动机直接决定行为的产生,更是需求的体现。社会需要是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决定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导向与目标,因此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明確,越是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结合发展的方向。
  2.2 激励机制
  在构建激励机制过程中,一是重视激励措施的手段,以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分不同层次、类别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促进师生双方在能力、水平、价值等方面得到展示与认可,并内化为动力;二是把握激励的时效性,及时合理落实具体方案措施,形成典型,强化激励效果;三是保证激励实施过程公平公开公正,有明确严谨的实施政策、规章制度,过程透明化,才能进一步凸显激励机制的正向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与激发竞争意识,形成良性发展。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活动主体设置必要的激励措施,诸如:奖励、提供待遇等。
  2.3 监督制约机制
  对于高校文化建设者来说,高校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等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品位,因此,必须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作用等施行监督制约,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入,同时与时俱进,采用适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宣传模式和媒体,将历史传承和时代发展去糙取精相互结合,从而发挥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最大化。
  2.4 保障机制
  任何校园文化能够得以传承下来并可长期存在,都必不可少需要一定物质、精神、制度的保障,除此构建各保障机制外,更应探索能使之各个保障机制得以相互协调合作并使整体良性合理发展的运作机制,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建设完善,内化全体师生,并为之提供服务。
  2.5 绩效评价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不仅仅是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或者主体部分的学生一方面得以完成的,应是建立高校全体师生共建责任意识,以实现教育为目标,构建相应构成部分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可操作性激励、制约与监督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综合测评、优中选拔、聘任、评优评奖等相关依据,将“论功行赏”落地实施,树立典型,体现差异性,形成量化可控的因素。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机制,将质化与量化、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共存。
  2.6 反馈机制
  评估离不开反馈,评估前需要反馈信息,评估后更需在实际需求上做出反馈。因此评估与反馈的协调配合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良性发展,并在决策内容、方式、方法上体现时效性、目标性。反馈得来的信息,或去糙取精,或协调各构成组织间的关系,并将反馈信息具体化为实际行动再反馈回去,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合乎实际性与目的性。因此,评估和反馈应同时进行的,体现整体性和细节性的相互融合。
  高校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教育、娱乐、自我认识的功能不可忽视,各校在建设发展校园文化过程中,应分析当今时代、社会、国家发展趋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掌握学生在成长成才中切实所需,“与时俱进,去糙取精”,积极探索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途径,构建并进一步完善有效且可行的动力机制体系,以保证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效应与传承精神,从而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吴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3] 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84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