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价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计算机技能更是现代人才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已开展了计算机课程,是中职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但由于计算机课程中涉及了大量的知识点,学生存在着学习困难的现象。笔者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将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开展中职计算机教学及其价值,以便促进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思维导图;思维发散;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8-0150-0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相关课程,旨在提高中职学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就业竞争力。笔者作为一名计算机课程中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中职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计算机课程知识点记忆不牢以及理解偏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专有名词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忽视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导致“高耗能、低效率”的学习现象。鉴于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到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让中职学生以核心关键词发散思维,从而建立具象化的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逻辑串联,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1 思维导图定义及其特点
1.1 定义
思維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是通过发散性的思维,以达到思维拓展与知识记忆的目的。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往往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点,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1]。
1.2 特点
1.2.1 中心主题
思维导图开展的核心是通过对关键词的思维发散,以达到知识记忆与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必然要有中心主题,此中心主题能够将各个知识点有效串联。尤其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以将中心主题进行拓展,不拘泥于词汇,亦可以将词汇作为中心主题作为思维拓展的核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2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思维导图开展的方式,导图最后的形成正是思维导图运用的成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通过设立核心的主题,不断的引导学生逐级的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逐步拓展思维,以达到课程知识点逻辑关系网建立的目的。
1.2.3 分层特点
大脑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中职学生虽然想象力十分丰富,但却欠缺逻辑思维的能力。思维导图通过核心主题、思维发散的方式建立相应的知识点导图,在这过程中相应的知识点被不断的分层与分类,从而将其最为基础的顺序关系与逻辑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思维导图本身就像知识的容器,尽可能地容纳知识点联想数目。
2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价值
2.1 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一节长达四十多分钟的课堂中,中职学生很难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效、集中的学习状态,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点的把握上出现疏漏的现象。因此中职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将课堂知识点串联,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2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现代中职学生虽然普遍都对计算机感兴趣,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普遍兴趣不高。计算机课程中的专有名词多、知识点理论化强、教学效率不高,都严重挫伤了中职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思维导图的运用,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课程的核心,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与记忆效率,帮助学生树立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传统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课堂教学形式化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等,中职教学的理念是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大部门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夯实[2]。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化的执行教学计划,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
3.2 知识掌握松散化
中职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跟随教师的课堂节奏,并没有主动的进行思考,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往往“闻过即忘”,知识掌握松散化、零碎化,并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尤其在标识符的分类上,学生常常会出现记忆遗忘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复习时,只是以单节课程为复习单元,并没有前后课程中同类知识点进行分类,探求其中的逻辑关系的,从而导致学生复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较为松散。
4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4.1合理选择主题
思维导图的应用首先要选择合理的主题,才能够有效的开展思维的发散。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核心词汇或图像作为知识发散的核心。此时教师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原则:第一,主题具有发散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主题进行思维发散,总结计算机课程教学知识点;第二,主题具有总合性,主题本身能够包含多个类别与多个层次的知识点[4]。
例如:教师在讲解版面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将版面设计作为核心主题,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思维发散。另外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将版面设计作为核心主题词与核心图形(图一:版面设计核心主题),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散个人思维。此外,版面设计的内容包含设计要点与版面结构两方面的内容,具有发散性与总合性,教师在确定合适的主题后只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以其为思维发散核心,从设计要点与版面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二级思维发散,建立以版面设计为核心主题的知识结构网。 4.2 科学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建立过程中发散思维是其实现的方式与工具。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思维发散的重要性,在确定核心主题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多层级、多分类的思维发散。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计算机课程运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把握各个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主动探讨与研究知识点的关系,从而强化其记忆;第二,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思維导图的建立也可以将其看作教学知识点的总结,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思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总结知识点,从而实现思维导图与知识点概念图的“二合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
例如:教师在复习课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以网络为核心主题的知识网络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首先教师让学生回顾网络是什么,强化学生对于网络概念的理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将与网络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组成、控制、功能、通信线路、分类,完成一级联想。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五大一级分类的类别,通过知识点知识查阅、笔记整理、小组讨论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点补充进去,使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思维导图结构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 结语
中职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首先要把握思维导图的概念,把握思维导图主题与思维发散过程两个方面,并采用多中教学方法辅助思维导图教学的开展,从而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巩固学生的知识成果。
参考文献:
[1] 栾雪.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卷宗,2018(1):186.
[2] 陈红燕.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卷宗,2017(36):141-141.
[3] 赵福江,王艳.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初探[J].情感读本,2018(5):45.
[4] 刘超.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2017(31):27-29.
[5] 文卉.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29):380.
【通联编辑:唐一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49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