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与诗词的融合研究由来已久,数学属理,诗词属文,两者看似没有丝毫联系,但通过“数学入诗,诗中有数学”,让数学和诗词达到完美的结合,使诗词的诗情画意有效地渗透数学,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意境得到升华。
  【关键词】古诗词;数学;意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7-015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7.073
  中华诗词的强大魅力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作为数学教师,除了被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陶醉外,更多的也让我深思数学和诗词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诗词的美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数学之美,美学家李泽厚说过“美感是尚待发现和解答的某种未知的数学方程式。”“最高的诗是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先生就提倡把数学和人文学科相互渗透,让数学和人文学科在意境上彼此沟通。受其启发,笔者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注意挖掘其与数学在意境上的联系,有意识地寻找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有用素材,将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引入课堂,让数学的枯燥无味变得趣味盎然。
  1 用诗情画意创设新课导入
  开门见山,固然好,但用久了,将会成为一杯白开水,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由诗情画意创设新课引入,更能引人入胜,吊住学生求知的胃口。
  案例1 “函数周期性”的课堂引入
  引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出草的生长规律,揭示出草的生长规律是自然界的一种周而复始的现象,从而引出函数周期性的概念。
  案例2 “函数单调性”的课堂引入
  引用陶渊明的:“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日有所长就是随着日子的变化不断增加;日有所亏就是随着日子的变化不断减少,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即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函数值在不断增加(或不断减少)。由此引出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案例3 “等比数列”的课堂引入
  引用《孙子算经》中的《出门望九堤》:“今有出门望见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几何?” 这是一个以9为首项、9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由此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可谓顺理成章,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数学课堂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2 用诗情画意渗透数学美
  2.1 数字诗体现简洁美
  宋代邵雍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之花。”仅用10个数字就把一幅宁静恬淡的乡村场景跃然纸上,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清代陈沆的:“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用了10个一字就将渔翁月夜下临江垂钓怡然自乐的场景生动地表现出来,有人有物,有声有色,简直可以入画。
  2.2 回文诗体现对称美
  吴绛雪的四季回文诗中的 :“香莲碧水动风凉 ,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共十个不同的字,就把一幅风吹水动 、莲香暗浮的夏日图呈现于眼前。可谓数学上标准的对称。
  王融的《春游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风朝拂幔锦,月晓照莲池。”顺读倒读均如行云流水,顺理成章。
  《晚秋即景》:“烟霞映水碧迢迢,暮天秋色一雁遥。前岭落晖残照晚,边城古树冷萧萧。”回读为:“萧萧冷树古城边,晚照残晖落岭前。遥雁一色秋天暮,迢迢碧水映霞烟。”,这样顺读回读都成诗,在结构上体现出对称性,因而具有对称美。
  2.3 顶针诗体现循环美
  顶真诗是用前文的结尾(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连接紧凑或生动畅达。不仅体现出诗词的循环美,也让学生受到诗词的熏陶。如:
  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2.4 哲理诗体现哲理美
  许多古诗词就如数学定理一样,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如:陆游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学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此诗道出了“学以致用”的道理。
  又如唐代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勉励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鼓励学生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道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道理。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此诗道出了“希望在绝望中孕育”这一道理。
  叶绍翁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诗道出了“满与溢、守与破、关与出”的辩证关系。
  3 用诗情画意辅助概念理解
  古诗词不仅激发学生欣赏数学之美,还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利用诗词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可提高學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如: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呈现于眼前。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两个黄鹂鸣翠柳”可看成数学中的“点”,“一行白鹭上青天”可看成数学中的“线”,“窗含西岭千秋雪”可看成数学中的“面”,“门泊东吴万里船”描述了一个复杂的“空间体”。这首诗体现了空间几何体的四个基本要素:点、线、面、体。 借以古诗词的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类似还有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体会变量趋向于零的动态意境,传神至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从数学角度可看成落日与地平线从相离到相切,再到相交,正好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体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数学角度看,瀑布可看成一条直线,河水可看成曲线的尽头,所有的水都向一个点汇集,正好吻合数学中“单调有界必有极限”定理的情形。再如用《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解释有限和无限的关系。而古人则以“一尺木椎,日截其半,万世不竭”来描述“极限”的概念,而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则引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更形象地描绘这一概念。
  4 用诗情画意渗透本真教育
  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可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鼓励学生跳出原有思维,拓展思维视野。
  当学生信心不足时,可用朱熹的:“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告诫学生,迈过这个坎就是一片艳阳天。
  古诗词与数学的融入,就是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千般神韵、万种风流”中丰富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说过:“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诗词是我们很好的选择。数学教师应站在数学文化的制高点,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宽广的数学胸怀、开阔的数学视野和鲜明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将古典诗词的魅力融入课堂,融入教学,相信数学将会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易南轩.数学美拾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徐利治.数学美学与文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
  [3]张奠宙.数学和诗词的意境[J].世界科学,2007(2).
  [4]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0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