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科技论文  > 
  • “互联网+”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信息化研究:问题、破解与构建

“互联网+”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信息化研究:问题、破解与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互联网+”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内容、方式与机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师德教育内容更新缓慢、实效性差;师德教育手段单一;师德教育缺乏有效的长效监控与建设机制。为此,可以把教育信息化最新成果融合进来,利用“互联网+”的理念与技术丰富与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机制,破解存在的问题,从系统层面、技术层面、方法层面、管理及评价层面全面提高师德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提升师德教育实效。
  关键词:“互联网+”视域;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信息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6-008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Under the "Internet +" perspective, the content, methods and mechanisms of the origi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have a certain problem, mainly as follows: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is slow to update and the effectiveness is poor; means of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is single; teacher moral education lacks effective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sm. To this end, we can integrate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use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Internet +" to enrich and innovate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methods and mechanisms of teachers' ethics, crack the existing problem, from the system level, technical level, method level,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level. Improv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degree of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 horiz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earch
  1 背景
  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新阶段,在“互联网+”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内容、方式与机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为此,教育部2013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以此建构有利于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1]。建构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方法与机制,应该指创建一条与当前教育发展相适宜的师德教育内容、方法与机制。纵观当前社会与教育发展,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类已进入到了信息社会,教育已开始步入了“互联网+”新阶段,作为师德这一针对教师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机制也应该充分体现“互联网+”时代特征,把教育信息化的最新成果融合进来,利用“互联网+”的理念与技术丰富师德的教育内容、方法与机制,破解存在的问题,从系统层面、技术层面、方法层面、管理及评价层面全面提高师德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提升师德教育实效。
  2 “互联网+”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破解思考
  2.1 “互联网+”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内容更新缓慢、实效性差
  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师德教育的内容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十分紧密的较为情景化的富于时代特色的实践性知识类型。影响这类知识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知识传播内容的实效性[2]。在当前中小学师德教育中,由于媒介形式、技术载体等方面局限,使得教育内容更新缓慢,易于丧失实效性。从媒介形式上来看,多数地区师德教育内容展示形态还以传统纸质媒介为主,当然还有少量视频,但整体上还缺乏以图片、动画、视频等数字多媒体媒介为主要形态的数字网络化教材。从媒介的信息更新层面来说,纸质媒介由于受形成周期与制作成本等因素影响,信息内容更新较为缓慢,容易形成内容滞后现象。从技术载体上来看,师德教育内容推送还多以传统文本资料阅读、多媒体材料展播为主,缺少交互性强的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及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等信息传播载体,这也影响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并最终弱化了其实效性。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实效性缺失已成为影响师德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3]。
  2)教育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从自身特征出发多采用集中学习交流、典型案例展播、结合自身实际自修等多种途径来完成,这些手段教育过程上还是采用了一种一对多传授式的单向信息传播方法,特征就是比较注重传递信息的规范、完整性不太注重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交互、生成性。在实施手段上,多采用学习者单向被动接收方式,缺乏学习者主动参与,方式较为单一。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单向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将由双向交互式学习所替代,学习者也将以更加积极方式实现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变化[4]。在“互联网+”下,传统封闭的学习环境正在向开放数字化网络环境变迁,“微课”“慕课”“混合学习”等创新学习方式在不断地得到推广,基于“学习空间”的自主学习模式也正引起关注。但是,这些基于“互联网+”体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教学新方式还未在师德教育中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师德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手段单一现象目前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3)缺乏有效的长效监控与建设机制
  对师德教育实效性差进行必要的归因分析可以发现缺乏有效的长效监控与建设机制是造成教师师德缺失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缺乏对师德教育机制建构的必要信息技术保障,有效的师德教育机制建设或者体系不完整,或者因技术问题建设较为迟缓。其中,作为重要组成的监督机制更是由于缺少必要技术手段支持而难以完成过程化数据记录与集中化数据科学处理,使其不能有效地行使对师德教育机制整体的监督与促进功能。
  2.2 破解思考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学习环境、资源型态、学习方式正发生着质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提示要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就应该以“互联网+”的理念与技术来重新建构教育活动。研究表明,在师德教育许多层面,信息化手段是有应用价值的,合理的信息手段应用能有效地促进师德教育的实施[5]。在师德教育中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建构“互联网+”视域下的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信息化途径,才能破解面临的问题。
  3 “互联网+”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信息化途径的构建
  “互联网+”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信息化途径的构建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系统层面、技术层面、方法层面、管理与评价层面。
  3.1 系统层面
  “互联网+”视域下的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信息化体系应该涉及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的层面。宏观的实施主体为区域性的政府,它们在体系中主要实现规则制定、政策发布、过程监控、效果评价的功能。中观的实施主体为各级学校,它们在体系中主要实现的是信息推送、学习指导、活动组织、数据搜集的功能。微观的实施主体为广大教师,他们在体系中主要实现的是学习实施、个人成果形成的功能。考虑到三个不同层面的实施主体特点及功能,结合不同信息技术手段的技术特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建构能实现三个层面整体协调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信息化体系。
  3.2 技术层面
  在师德教育信息化构建的技术层面要结合不同技术的教育与技术两方面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在技术的选取上,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做如下几方面技术参考。
  1)以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技术
  自从2004年可汗学院开创了以短视频为主要资源类型的在线学习模式以来,视频已经成为一种主要在线学习资源形态。从信息负载量与信息提供方式来看,以视频为形态的学习资源特别适合在线学习。首先,相对于文本与图形来讲,视频能提供直观的运动图像与声音信息,其内部通过文本、图形展示能融合基本的文本、图形信息,因此其在传播的信息量与直观性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以视频为主要形态的教学资源,其信息推送与接收方式已日益便捷与高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各类学习平台发布与共享视频资源,作为学习者也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与其他智能化学习设备方便地获取视频学习资源,并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第三,在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方面,以微视频为主要形态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方式已经成型,为基于微视频的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借鉴。
  2)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推送技术
  以纸质媒体为形态的师德学习资源在信息的推送上往往因其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不应再成为主要的学习资源形态,应该多引入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推送技术。近年来,基于网络的二维码信息推送技术尤其值得注意。基于网络的二维码信息推送技术主要利用开放的信息化资源平台,上传文本、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完成上传后,平台会及时地给资源提供者返回一个资源访问二维码。资源提供者只需要借助QQ,微信等信息化工具发布二维码图片,资源使用者利用智能化手机或平板通过扫一扫就能方便地获取文本、图片或者视频学习资源[6]。可以预见,在互联网技术推进下,会有越来越多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推送技术会进入信息化教育领域。
  3)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管理及评价技术
  大数据技术无疑是近年代最受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关注的技术,大数据技术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能在技术层面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记录及其学习结果数据的汇总与分析[7]。在师德教育机制的创建过程中,引入大数据技术,能实现对师德教育过程各类学习数据的记录,并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3.3 方法层面
  1)在师德信息化教育实践引入“混合学习”方式
  从教育实践来看,随着社会状态变化的加剧,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师德教育内容更新更加频繁,要老师们定期抽出固定时间来集中进行学习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为此在师德教育实践中引入“混合学习”方法是合适的。“混合学习”主要指兼具线下(实体教室环境)与线上(虚拟网络环境)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特点是对学习(线上与线下)进行了必要的功能区分,把较为基础的,涉及布鲁姆教学目标中较低层次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安排在线上进行学习,从而使学习过程易于学习者控制,学习时间分配靈活。在教育实践中,“混合学习”方式能较好地利用信息化学习工具的优势,创建较为灵活学习方式,特别适合于成人学习者采用[8]。
  2)构建基于学习空间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习空间”是运行于学习支撑服务平台之上面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虚拟空间,它具有开放性、个性化、联通性、交互性、灵活性等核心特征[9]。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空间主要由学习资源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学习评价平台构成。通过学习空间的建构,可以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资源开放获取,学习进度自由控制,学习时间灵活调节,学习评价快捷建立,从而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建构创造条件。对师德教育主体对象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往往是具有丰富知识结构与教育、学习经历的广大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要从技术上帮助他们建构网络化学习空间,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利用,并借助学习空间建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不管是对于师德教育实施的管理者还是具体的受教育者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   3.4 管理及评价层面
  1)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长效监控机制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教学中的过程化数据进行接近整体化的记录、搜集。师德教育的长效监控机制需要对众多学习过程性数据进行记录,并由数据构成对学习活动中大量个体学习状态与学习结果进行长期数据跟踪,只有这样才能为师德教育过程创建长期的监控机制,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合理地进行学习提示与介入。譬如,现有基于大数据的在线学习平台,可以置入学习提醒功能,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平台记录对未按规定时间要求完成学习的学习者提供提醒服务,以保障所有学习者能及时地完成所要求的学习。
  2)建立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科学评价机制
  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过程性数据进行记录,及时地搜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然后通过学习分析技术提取有效的数据,并对提取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可视化数据图形或图表以期对学生的学习轨迹进行比较精确描述。学习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学习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真实学习数据的分析找到其中的状态分布规律,从而为学习评价的建构提供必要依据[10]。在师德教育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引入学习分析技术,对教育过程与结果性数据进行宏观、中观数据提取与分析,一方面可以以此为据来建构层次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学习分析的结果为未来的师德体系建构乃至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4 结束语
  “互联网+”视域下,教育的资源形态,推送方式、过程实施、管理与评价已发生了质性的变化,能整合技术与教育两方面因素的师德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已经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师德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是必然的选择。在师德教育中,只有从系统层面、技术层面、方法层面、管理及评价层面不断提高信息化的程度才能很好地实现师德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系统性适配,使师德教育实效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2] 南国农, 李运林. 教育传播学[M]. 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
  [3] 姚玉平, 喻琼, 仝双梅, 等.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岗前培训中师德教育刍议[J].知识经济, 2018(6): 143-145.
  [4] 刘邦奇. 为学习服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模式及实现途径[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8): 39-45.
  [5] 国晓华. 对新媒体背景下师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15(10): 57-59.
  [6] 高朝邦, 梁华, 周强, 等. 互联网+教育-教学软件课堂应用与评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7] 杨现民, 李新, 田雪松. 学校导入教育大数据项目:动因、模式、路径与误区[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 50-58.
  [8] 王斯瑩. 基于混合学习的“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17): 37-38.
  [9] 杨现民, 赵鑫硕, 刘雅馨, 等. 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议[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4): 30-36.
  [10] 陈明选, 许晓群, 王玉家. 基于教育测评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5): 80-89.
  【通联编辑:谢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2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