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名师工作室构建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专业发展的问题是广大一线教师关心的热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符合学生的求知需求,是摆在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议题。
  为此,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率先成立了区级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工作室团队建设相结合,通过构建教师发展平台,为每位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机会。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该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展助力体系。
  ● 名师工作室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新手型教师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①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②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③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④要求教师具有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
  2.名师工作室对教师发展的助力作用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专业发展有着广泛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承载着学科教学及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任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面对更为丰富的要求,包括学科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学品质、新技术的有效融合、学科内容的课程化等议题。要求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化、专业技能化、教研深入性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有关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已经出现在研究主题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名师工作室的建构方式与组织形式
  1.工作室的运作方式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王蕾工作室隶属于鼓楼区教育局,由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及名师工作站具体执行管理工作。南京市鼓楼区共有33个区级名师工作室,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为其中的一员,专业领域包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深度教学工作的研究、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学科领域新技术的课程化探究、学生学科有效学习的探究、信息技术学科理论的实践化、校企合作模式探究等主题。
  名师工作室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具体的研究项目,推进了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纵深发展,搭建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适宜的动力。
  2.工作室的组织建构模式
  名师工作室由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实施行政层面管理,鼓楼区信息技术研训员直接管理,由1名名师主持人领衔,成员包括12名正式成员及12名工作室成员发展对象。工作室聘请有2名学术顾问和2名指导专家,对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学科发展、特色研究等内容进行具体指导。
  名师工作室由区信息技术研训员刘扬波老师总体负责,工作室主持人王蕾老师系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信息技术中心教研组成员、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工作室的成员教师是在鼓楼区全区中选拔的具有区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具有发展意愿的信息技术教师,成员发展对象为鼓楼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青年教师(尚未取得区级以上荣誉,但自身具有强烈的个人发展愿望和学习潜能)。
  为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拓展学科的发展方向,鼓楼区信息技术工作室除了设有工作室主持人外,另聘请了2名学术导师和2名指导专家,强大的导师团队极大地促进了成员的纵深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完整的组织架构体系,保证了工作室成员获得教研指导和学术助力,工作室成员在教学实践和新技术实践化等方面,获得了显性的助力。
  ● 名师工作室的研究路径
  1.求深度:提升教师学科理论水平
  依据前期的教师发展调查结果,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科的理论发展水平有着较为强烈的要求。作为技术性主导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知识供给,导致教师在深度发展方面遇到瓶颈,成为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后续发展的绊脚石。
  为解决此项问题,工作室将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科学理论水平放在了首要的位置,积极为教师提供理论提升的机会。
  (1)共读书目
  工作室每学期期初制订主题阅读方案,根据近期学科理论的推进情况,为工作室成员购买专业理论书籍,订阅权威期刊。安排成员共同学习专业理论书籍,近期的主题包括PBL问题导向式学习样态、STEM项目融合性探索、SOLO思维模型的课程化实践等内容。成员共同学习《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权威期刊的相关内容,采用个性篇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相融合,通过成员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
  (2)共研理论
  工作室每年举行定期的理论研训活动,将教师在阅读书籍和学习中的难点问题集中起来,聘请学者进行深度解读。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钟柏昌教授、江南大学刘向永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朱彩兰博士等多位专家走进工作室,为教师们深度剖析理论内涵,提升理论层次,结合教学实践,解读教学模型,深化理论内核,从结构层次、实践方式等多方面为教师提供权威的助力。
  通过学科专家的理论提升,工作室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工作室成立之前,教师发表论文的总数不超过五篇,获奖案例和论文不超过十篇。随着学科理论的推进,近年來,成员教师累计在各专业期刊中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共二十余篇,在省市级教学论文、案例评比中,共计三十多人次获得佳绩。
  2.求专业:拓展教师专业知识技能
  (1)校企合作,促进新技术课程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其数字化教学、新技术的更新层出不穷。因此,信息技术教师所面对的技术实时变化问题成为专业发展的困境之一。根据成员发展的具体要求,工作室结合地域特色,采用了“校企合作,共同研究新技术课程化”的方式,与高科技企业建立横向联系,借助其技术优势,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再通过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化的改进,共同促进新技术的落地。   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先后开发了物联网创新设计的移动学习、AR虚拟现实技术的课程化、实体性开源机器人班级授课、人工智能模塊化教学方式、3D创意设计具象化建模等内容的课程化研究。工作室与高科技企业紧密合作,将新技术进行合理的修改和重整,先后开设了18节新技术主题的省市区级公开课、示范课(如下页表),对地区的学科新技术研究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定期培训:集中学习相关新技术
  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性质较为特殊,不但承担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而且还会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等领域提供服务型的保障。因此,教师集中进修的机会较少。针对此类情况,名师工作室在每年的暑假定期组织为期一周的面授培训活动:由工作室聘请技术骨干,对全体成员进行新技术的培训。培训结合教学实践,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保障了培训效果。已进行的培训主题有:①微型机床的使用技能;②电子积木型创客工作的搭建;③主流性儿童编程软件的培训;④人工智能、物联创新技术的培训。
  通过例行的培训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掌握当前较为时尚的主流技术,并通过全天候的培训互动,与技术权威面对面交流,与工作室成员交流,促进了新技术的落地。每次培训结束,工作室还组织对应的考核,保障教师的学习效能。
  3.求突破:区域工作室联谊活动,共创成员发展新途径
  在实际的学校工作中,每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数量有限,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会。对于发展而言,封闭的环境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对于广大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他们急须彼此互动的空间和机会。依据此类情况,名师工作室打破地域限制,将互动的视野放在了更为丰富的领域中,先后与多地的名师工作室开展地域性交流活动,让两地信息技术教师近距离地交流工作体会,交换教学成果,共同研究课程的推进。例如,近期的交流活动有:双南记——南京-南通双市名师工作室主题研究活动;猫爪记——南京王蕾工作室-青岛王双双王金蝉两地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敬业记——南京鼓楼-苏州工业园区联谊活动;孔雀东南飞——南京-东莞两地教学联谊活动。
  在交流活动中,两地教师进行了教学研究课的展示、教学主题的研究和讨论、专业技能的沙龙探讨、学科发展的前瞻性研讨等。活动现场,教师们不断碰撞思维,激发创造的火花,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感悟。
  ● 教师专业发展与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反思
  随着名师工作室对教师发展的助力作用的效能彰显,有关活动形式的更新、活动经费的优化、活动效能的评价等内容就需要进一步地思考:
  首先,外部助力与内部动机相融合。在运行初期,教师的分层情况未能有效体现,统一规划的发展目标缺乏个性。因此,在后期工作中,专家团队将针对教师发展的诉求,制订个性化的发展方案,结合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使其符合每位教师的发展要求。
  其次,合理安排经费使用机制。在年初的工作室经费预算中,只关注聘请专家、活动组织的费用,缺少理论书籍和新器材购置的预算,使得后期活动的开展难以进行。因此,应在每年的初期规划中,充分听取成员意见,制订详细的经费使用计划,根据方案合理科学地使用经费,以获取效益最大化。
  最后,成员评价体系的完善。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身份既是荣誉,也是动力。由于前期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部分教师对个人需求不明,影响发展进程。在下一步工作中,需制订具有个性化的评价体制,对成员发展的效能进行及时的评价,鼓励教师进行反思,让每位教师的发展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1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