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化学课程的调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对食品类相关企事业单位重要岗位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对食品化学课程的要求进行调研,分析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动手能力、双语教学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4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更好地适应当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 食品化学;课程调研;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241-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课程调研概况
1.1 调研内容与方式
调研内容包括食品化学类相关岗位、对象需要具备的知识及岗位职业能力。
调研方式:一是走访与食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回访本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与用人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本校学生工作表现,如知识掌握程度、工作反馈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文献查阅及阅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食品相关企事业单位沟通,针对目前社会生产水平的提升、人才转型模式的改变,对食品专业相关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以便进行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实践环节的设置和教学标准的更新完善等。二是与本专业毕业生座谈。了解相关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食品化学课程的建议、现今他们在工作中应用到的有关食品化学课程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对食品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議和意见。
1.2 调研对象及范围
调研对象包括一线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部门负责人、产品研发部门负责人、专业毕业生等。
调研范围包括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中粮集团、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谱尼测试集团等单位。
2 调研结果
2.1 食品相关领域就业岗位
通过与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及一线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发现,目前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食品相关领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食品成分的检测岗位,如食品营养成分、有毒有害成分、食品微生物等检测[1];二是食品相关的科研助理岗位,如新产品研发、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品质特性变化分析[2];三是新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岗位,如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构仪、布拉班德黏度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近红外快速检测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粒度仪、流变仪等仪器操作[3]。
2.2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2.2.1 基本的食品化学知识。如蛋白质的凯式定氮原理、测定方法,单糖的性质,脂类在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特性及评价指标等。基于以上基础,用人单位在开展相关检测和科研工作的岗前培训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与之进行沟通,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将所学理论内容应用于工作岗位。相反,如果学生基础薄弱,不知道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则他们在检测和科研过程中不能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只能扮演简单的劳动力角色。因此,要想更好地适应当下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基础知识务必要扎实[4-5]。
2.2.2 实践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要求是开展相关试验,而不是科研项目的主导者和设计者。因此,针对一个设计较完整的试验,操作过程的标准性和熟练程度、对实验环境的控制能力是对高技能人才的最大需求。因此,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从试剂配制、实验原料选取、实验仪器设备调试等环节进行设计;避免只听理论知识、观看实验教师演示,或者教师准备好试剂,而学生只是按部就班进行操作,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如果顺利学生可以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如果不顺利,实验将以失败告终。
2.2.3 英语水平。检测实验中心的教师反映,目前使用的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布拉班德黏度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软件平台大多是英文内容,要想更快、更好地使用各个仪器设备,同时看懂实验结果的谱图并进行合理的解释,需要掌握基本专业名词,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有与食品相关的英文水平。
2.2.4 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对于检测中心来说,工作人员面对的是各个科研人员采集样品的检测,或者是新产品研发的成品检测,或者是社会人员对于产品鉴定等方面的工作。如何科学、合理地将试验结果进行解答,将近期工作进行汇报,与工程师沟通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实验室内外的工作关系、与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等都是用人单位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毕业生不容忽视的重要素质[6-7]。
2.3 毕业生的需求 2.3.1 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目前,毕业生工作渠道有2个,即教师推荐和自行解决。教师推荐大多数为企事业单位的检测和产品研发岗位,自行解决工作多数是与食品相关的岗位。目前的毕业生90%以上都是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因而这些岗位对食品化学的基础知识需求更加强烈。学生反映工作后较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相对薄弱,是阻碍他们快速开展工作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个是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略显薄弱。
2.3.2 继续深造,加深知识水平。本校学生中每年有7%~8%可以升为本科生,食品化学是升本的必修课。如果学生平时知识水平达不到相应要求则对升本造成了压力。
3 建议
3.1 强化基础知识
食品化学是食品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先导课程为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后续课程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添加剂等。因此,要充分体现食品化学的特点,避免与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内容重复,重点将食品组分的特性、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食品组分在新产品研发上的应用等内容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8]。
3.2 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食品化学是食品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课程,其实验内容更加偏基础性。因此,针对蛋白质的起泡性、糖类的美拉德反应等基础实验类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验证,加深学习内容的印象;针对探索性实验,如淀粉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特点,淀粉的水解度、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条件等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条件,进行食品组分特性的探索;针对设计性实验,如蔬菜中叶绿素的提取,让学生书写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开展叶绿素提取、叶绿素检测、叶绿素含量计算等。以上过程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出错误,突出学生的中心角色,增强了学生参与積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3 加强双语教学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适应“一带一路”进程,国内学生需要走出去,国外学生需要走进来。因此,要想更好、更多、更全面地培养食品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食品领域的发展,开展双语教学是食品类学生学习食品化学的必要工作。在梳理食品化学重点知识的基础之上,将双语教学渗入到普通的课程教学中。双语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食品化学的基础内容,也能让学生加深对专有名词的印象,为学生开展英文文献、书籍的阅读打下基础,也为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作准备,更为与国际友人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4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针对某一科技前沿问题进行文献查阅、制作PPT,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解,同时分组进行讨论,其他同学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教师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提高学生在众人面前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4 结语
通过本次食品类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调研,对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的讲解、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了梳理,为今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为更好地培养适应当下发展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句荣辉,罗红霞,王辉,等.北京市食品安全检测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7,31(6):85-90.
[2] 王磊,马飞.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调研报告[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6-58.
[3] 李学鹏,王金厢,徐永霞,等.《食品化学》教学中“转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7(3):113-117.
[4] 陈永.翻转课程在《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轻工科技,2018,34(4):141-142.
[5] 邵征,李志康,李红英,等.高职食品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食品,2017(3):44-46.
[6] 隋明,肖亚玲,胡继红.高职院校《食品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性的讨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4):295.
[7] 李伟民,高雪丽,余小娜,等.基于主动探索能力的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7,45(2):130-131.
[8] 华霄.浅谈“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措施[J].课程教学,2018(4):88-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76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