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SPOC的混合式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英语听力一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教学学时有限,听力教学不可能占据太多的课时,这导致学生的英语听力难以提高。基于SPOC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技术,设计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增加学生听力练习机会,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SPOC;听力教学模式;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 G434;H3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2-018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2.085
  The Design of Mixed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SPOC
  ZHAO Yan-f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Anhui 233100,China)
  【Abstract】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However,due to limited teaching hours,listening teaching can not occupy too many class hour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y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listening.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SPOC is a mixed teaching model which combines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by using network technology,aiming at increasing students’ listening practice opportunities,making efficient use of class-room hours and improving their listening ability.
  【Key words】SPOC;Listening teaching model;Mixed type
  聽力是帮助外语学习获取语言输入与信息,促进语言交流的重要技能。《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分值占总分35%,许多学生四六级成绩低于426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听力得分太低。由此可见,听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大学生听力技能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许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并未开设专门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听力学习是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进行。由于学时少,任务重,听力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以SPOC为支撑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主要是采用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模式,旨在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技能。
  1 SPOC教学模式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后MOOC时代”的一种典型课程范式。其主要流程是将MOOC的在线教学资源(如视频、资料、测验、在线作业、论坛等)当作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然后在实体课堂教学中回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已经吸收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没有被吸收,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总体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生的需求,自由设置和调控线上课程的进度、节奏和评分系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阿纳特·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所言,SPOC是MOOC的一个分支,可将其理解为“SPOC=Classroom+MOOC”(康叶钦,2014),表明SPOC是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
  SPOC平台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智能化的学习行为管理及准确的大数据分析,可保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顺利展开。它充分利用MOOC的规模效应,并通过所得大数据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优化“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弥补MOOC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徐葳,2014)。作为MOOC的一种补充,SPOC将丰富的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深度混合,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体现了“后MOOC”时期传统课堂教学发展的与时俱进。
  2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问题主动提出各种假设,并用联想与思考的方法自己对问题进行探索或通过小组协商的方式解决。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听力理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是听者基于已有相关知识,运用有关技能、策略与听力文本输入信息进行积极互动和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刘龙根,苗瑞琴2011)。基于SPOC的听力教学模式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建构英语知识。
  3 基于SPOC的混合式听力教学模式设计
  混合教学(Blended Teaching and Learning)是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在保持一定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部分内容采用翻转式要求学生在线学习。
  3.1 教学内容的设计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听力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SPOC线上学习、线上+线下辅导、即时课程评价三个部分。
  SPOC在线学习内容并不是把教材内容搬移到网上,教师要进行精心筛选。线上学习内容应该包括三部分:教材最难和最容易理解的内容、英语微视频和四六级听力内容。以教材《大学英语新标准视听说》为例,教材中第一部分是视频及问题,这部分内容非常简单,教师可以将其放到网上供学生自学,第四部分是新闻,也应该放在网上让学生提前预习。因为,新闻内容语速快,生词多,难度大,学生只有提前预习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将其完全理解。英语微视频可以选择多种题材,娱乐内容、体育新闻、或日常生活小片段,每个微视频长达5-8分钟左右,视频后配几个简单的问题,学生看完视频后选择文字或语音输入的形式回答問题,学生在练习听力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些信息,增加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失分率最高的就是听力,因此,四六级英语听力材料是线上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除了选择历年的考试真题以外,还应该精选其他资料相关内容,学生只有接触多种资料,难易结合,多听多练,才能真正挺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和老师在线或线下讨论交流,教师是学生在线学习的引导者,答疑者,也是合作者。
  3.2 线上学习内容的评价模式设计
  利用形成性评价+奖励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进行合理考核。SPOC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进行跟踪记录,获取每位学生每天的学习行为。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数据,结合课程教学计划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百分比做出合理分配。线上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视频内容是否看完整,听力练习题是否全部做完,以及学习这些内容的时长是多少等。由于学生是在线学习,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学习内容的答案,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形成性评价的分值比例应该高于终结性评价。奖励性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习兴趣。
  4 结束语
  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只依靠课堂教学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线课程,移动学习及翻转课堂等的出现为大学英语听力练习提供了新的资源、技术平台及工具。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集中解疑,对于个性问题可以在线或线下进行个性化辅导,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康叶钦.在线教育的新时代SPOC[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3]徐葳,贾永政,阿曼多·福克斯等.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J].现代教程教育研究,2014(4):13-22.
  [4]刘龙根,苗瑞琴.外语听力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53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