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全民阅读推广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国家层面组织和引领的具有战略意义活动。高校图书馆由于其性质、定位,天然地具有阅读推广的主题。在实践层面,阅读推广也产生了特别丰富的形式。但在数字化阅读时代,也存在着一些相关的问题,值得在阅读本体和阅读方法论层面予以思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活动;阅读推广;阅读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258.6;G25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1-018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1.088
1 阅读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阅读是知识社会的基石。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创建知识型书香社会是一个国家建设文明形态的内在核心指标之一。一个国家的战略竞争力,在经过经济形态之后,必然是以研发投入带来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阅读的氛围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开发公民个体的智慧潜能进而对于提升整体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从全球视野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素养的要求提高,文明社会无论是在政治层面,社会层面,还是经济层面,还是国家竞争力层面,公民的自我学习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对阅读的关注度上升。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举措或发布战略报告,组织大型活动,发达国家无不纷纷投入大量经费与资源,积极进行并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旨在促进全民阅读推广或非正式学习以提升公民素养。在此时代背景下,深度且大量的阅读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命名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有“素养十年”等中长期计划,鼓励各种机构培养公民读写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2005年,国际图联召开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高层研讨会,发布《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强调“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信息社会发展、繁荣和走向自由的进程”。2003年,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的政策文件《未来的框架》更是明确了现代图书馆职能向阅读推广的转化。强调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和促进非正式学习的职能。
顺应世界潮流,我国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可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21世纪初,又启动“知识工程”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至目前的“书香中国”、推动全民阅读制度化阶段。其大事记为,2003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全民阅读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并列入年度计划。成立学会的阅读推广委员会,将“图书馆努力促进全民阅读”写入《图书馆服务宣言》。开始组织“4月23”阅读推广活动。由此,阅读推广活动由公共图书馆发展到高校、中小学等图书馆。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主题设定为“书香中国———阅读引领未来”。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全民阅读”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标志着阅读推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自觉行为。
从阅读推广的主体来看,政府的政策性引领和推动功不可没。这是因为阅读推广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公益化,其最终目的是启动读者的自觉自愿活动。开展阅读推广的组织机构多为学校、图书馆、出版发行机构以及行政相关部门等。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起着基础作用,成为阅读推广的重要推动力量。此外,由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导致的民间自发的阅读推广活动也日益活跃。各种论坛、讲座、沙龙、网络社区、贴吧等的数字阅读获得了空前蓬勃的发展。随着知识载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日益突破传统的以图书馆资源为核心的模式,逐渐进入以网络信息资源为核心的新模式。
2 大学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性质、定位与形式
从最本质的意义上看,近现代图书馆的诞生本身就是为公众的阅读而生。图书馆和阅读的联系是天然存在的。但为什么阅读推广成了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的价值是什么?图书馆致力于成为读者进行阅读的一个没有门槛的场所。也许因为图书馆与阅读的这种不可分割,视阅读为自身存在的本然之意,因此其对阅读的关注反倒不如其他社会学科的关注更彰显。也许大道至简,大道之隐隐于本。既如此,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信息中心,读者群的起点普遍较高,为什么会开展阅读推广?阅读出现了什么问题?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其本意是指高校图书馆作为主体的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既有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相通之处,也有其特殊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总则对高校图书馆的性质有明确的定位: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要和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由这个纲领可见,高校图书馆的核心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即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具体细化高校图书馆的职责,可以明确表述为建立健全服务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资源要满足需要,同时要拓展和深化服务。其目的是广泛深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
高校图书馆早期进行的阅读推广服务实践,其形式主要是以图书资源的阅读为主,比如传统的各种类型的书目推介与导读活动。阅读推广活动的形式多是围绕新书或精品图书的图书推介、精品图书展览、书目荐读等。其后,又延伸到围绕阅读活动的读书征文比赛、读书箴言征集、读书有奖知识竞赛等各种类型实践活动。随着阅读推广的深入,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始举办读书论坛、名人名师阅读讲座,开拓阅读视野,举办文化展览活动等,以致举行全校范围的读书节或读书月活动。这些活动有的跟踪时事,关注热点,有的推广名著,關注经典,旨在促进大学生的“深阅读”和“深思考”,成为一种较为普泛的阅读推广形式。一些高校图书馆还精耕、深耕阅读推广活动,主导或协同学校各部门,建立了很多具有品牌效应的阅读出版栏目,诸如“读书感怀”、“演绎经典”、“感动影像”等。同时,塑造了很多参与度非常广泛的学生读书社团。各种读书社团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了校园的青春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知识资源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各种新媒体渐渐成为信息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力量。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展示的媒体形态日渐取代以印刷为特征的纸媒,数字化媒体对文本、声音、图像和视频等的综合处理,使得作为信息和知识传播主要途径的阅读活动发生了形态的基础改变。因此,高校图书馆再进行阅读推广活动,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香校园的历史阶段,而是要日益探索、打造和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阅读推广模式,比如建立新媒体平台推广模式、大数据理念推广模式、业务流程再造推广模式等。
3 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阅读推广的本源是基于读书风气的衰落,是想唤起时代求知、求真求实和科学创新之风,是要打造大众精神家园和塑造文明基因。在阅读推广实践中,切忌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形式化问题,其二是微阅读、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常常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经常习惯于搞一种一阵风式的社会大众运动,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效果往往流于表面化的形式。阅读推广应切忌搞成这种刮风活动,因为閱读的本质是提高人的认知深度,提高人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高探索未知、明辨是非的智慧,也是涵养心胸和精神的重要手段。只有大众真实有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行为,才能真正进入深度阅读和高质量阅读层次。因此,阅读活动应该是久久为功,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泡沫。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时代问题,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借助电脑、电子阅读器、手机等电子终端工具,以及各种数据库、在线教育、电子书包等新兴数字出版平台浏览信息和获取知识,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这就引发了两个有关阅读的两种类型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数字化的“碎片化”阅读。所谓的“阅读”行为,主要是浏览现代媒体传播的片段化的内容,这种阅读方式几乎已成为数字化时代最常见和最重要的阅读。信息和知识传播的速率和效率非常高且快,但阅读的整体性和深层次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第二个问题是爆炸式产生和飓风样传播的信息和知识让读者深感受迫。人们因此而焦虑不安,因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速率太快了。有人曾经用扁平化的社会或平面化的时代来描摹这种状况。什么都还没有驻足,它却已飞逝。漫天飞舞的都是信息和知识的雪花,但没有一片能让你看清。当你要看见了,它已经融化不见。这两个问题其实不是阅读本身的问题。撇开表面的形式来看,阅读的本质,在于阅读内容,不管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都是对内容的阅读。所以,要提高阅读质量,要想有深阅读,就必须慢下来。古语云:“诵经万卷,何如精读一经?”。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一文中指出,现代之世,书籍浩繁,易使人形成“读书不专精”和“迷失读书方向”的问题。他认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则更应该是沉得下心,凝得住气,守得住精神,才能不因种种的浅、泛、浮而遮望眼。只有如此,也才能真正塑造人的阅读行为。
【参考文献】
[1]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213:4-13.
[2]徐琼.建立高校图书馆全方位阅读推广模式的探索[J].新世纪图书馆,2013(2):62-65.
[3]秦疏影.高校图书馆精细化阅读推广模式研究与效果评价——以北京农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16):45-49.
[4]赵锦辉,刘偲偲.“立体阅读”:多元融合的阅读推广新模式探析——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7,61(6):16-20.
[5]徐雁.“开卷观书”与“启屏索知”数字化时代的阅读观及方法论[J].人民论坛,2019(21):130-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54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