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语境下的高中数学生态课堂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董亚娟

  摘  要:高中数学的抽象性、概括性制约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生态课堂的构建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进路。生态课堂是基于生态学视角构建的课堂,应遵循生本主义和共生性原则,同时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开放式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生态课堂  生本主义  共生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b)-0161-02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高中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导致不少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即使是初中阶段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有时也会产生暂时性的学习障碍。而高中数学作为必修课、高考的必考科目,其教学实效性又是每位教师、学生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笔者以为,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生态课堂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进路。
  1  生态课堂内涵
  何谓生态?生态是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是一个有机系统,表现为内部各生态因子之间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所呈现出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欣欣向荣。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个由多种因子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工具等物质因子,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情境等非物质因子以及学习兴趣、爱好、思维、意志等意识层面的因子。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和谐的,教与学是和谐的,目標和手段是和谐的,也正是在这种和谐共生中,教师尤其是学生主体精神得以尊重,教学实效性得以提高。
  2  高中数学生态课堂构建的“四生”原则
  2.1 生本主义原则
  “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传统的教育文化观念将师生置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以及被动的被改造者。也就是说,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
  生态课堂提倡于素质教育理念下,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与形式,其目的是在尊重学生本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构建生态课堂时应将学生真正置于课堂主体地位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可否认,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设计者、推动者,但却不应是教学的中心。有些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关注的是知识本身的讲解与传授,教学方式往往表现为满堂灌;或者有意无意地以自我理解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结果偏离了学生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
  2.2 共生性原则
  如果说生本主义是生态课堂的本质,那么共生性则是生态课堂的最显著的特征。因此,站在系统性、整体性的高度审视各因子之间的和谐共生是构建生态课堂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首先,构成生态课堂的任何一个因子都不可或缺。如,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情感的倾向,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尤其是解题技巧的掌握。实际上,高中数学生态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生命场。《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须知,学生是富有情感的生命体,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对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着重大推动作用。列宁就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情感因素的忽视不利于生态课堂的构建。
  其次,构成生态课堂的各因子之间应平衡、协调。生态系统本质上是通过物质、信息、能量的流动与交换所实现的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因此,在构建生态课堂时应注意各因子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如,立体几何对空间思维的要求较高,高中学生虽然空间思维有所发展,但学习仍有难度,此时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而宜采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又如,课堂的物质环境,包括光线、色彩、课桌椅的排列方式等,构成显性的教学场景从而作用于课堂教学。因此,也应重视物质环境与课堂教学的协调适应。
  2.3 生动性原则
  传统课堂强调的是单向灌输,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对学生的要求是唯书、唯上;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准是学生的理解是否与书本一致、是否与教师一致。服从性的要求决定了传统课堂是僵化的课堂。而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灵动的生命场。生态课堂要营造宽松、和谐、生动的教氛围,为学生心智创造发展空间。生动性不仅表现为教学形式生动、教学方法生动,还表现为让学生拥有话语权,允许发表自己观点,允许质疑、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
  笔者发现,在生态课堂构建实践中,有些教师将生动性理解为自由性,甚至是娱乐性,这是对生动性的片面解读。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生态课堂讲究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但这仅仅是手段或曰形式。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
  2.4 生长性原则
  生长性原则是生本主义原则、共生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的共同指向,也是生态课堂构建的最终目的。所谓生长性,是指通过生态课堂的构建最终使得学生获得发展,包括认知的内化、情感的升华、思维能力的提升、意志的养成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个体。因此,高中数学构建生态课堂的任务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尽管不同于知识教学,但却对知识教学效果却有着重大影响。
  3  高中数学构建生态课堂的具体路径
  3.1 研究学生
  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前提。提高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教,不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与要求,而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教就必须研究学生。生态课堂的构建也不例外。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扬教学民主,俯下身来同学生对话,了解他们所思、所为、所惑,倾听他们内心呼声;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心、家访、观察等方法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
  3.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基础。无数教学经验表明,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助推剂。古人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亲近老师才可能从心底接受老师,也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构建的生态课堂中。为此,教师应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主动融入到学生群体中间去,用和蔼可亲的处世态度、幽默风趣的共同话语与学生相处交流,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3.3 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教学
  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关键。前文已述,生态课堂应坚持生本主义原则,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客观上,学生之间的确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吃不饱、有的消化不了。因此,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惯常做法。要秉持“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以及“人各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便可成才”的学生观,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3.4 实施生活化教学
  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有效方法。生态课堂以实现生命价值为追求.以感情的体悟为基础,以互动、理解交流和情智共生为基本途径,以素养及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目标,它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在生命的本真与灵动中追求学生的发展,这也就决定了生态课堂是开放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要秉持“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的理念,使数学与生活接轨,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化,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活生生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5):34-36.
  [2] 姚松.对高中数学生态课堂建构的思考[U].课程教育究,2016(21):160-1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54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