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分课堂在汽车文化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洲 张建兰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考,融合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的优点。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知识构建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金课”开辟了新的路径。该文针对汽车文化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利用对分课堂在汽车文化教学中进行实践,最后分析对分课堂在汽车文化教学中的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  汽车文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a)-0111-0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PAD class brings new thinking,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eaching and discussion-based teaching.To give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and build their own knowledg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creating a "Golden Course" has opened up a new path.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ractice of using the binary classroom in the teaching of automobile culture,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effect of PAD class in the teaching of automobile culture.
  Key Words: PAD class; Automobile culture; Teaching reform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的要求,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要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而学校变革的基本定律在于“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课堂教学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1]。与此同时,如何贯彻落实“职教20条”,怎样将高职教育中回归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职业教育的“金课”。
  在目前,虽然有讲练结合、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下进行学习,没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而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考。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知识构建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金课”开辟了新的路径。笔者因援疆支教,尝试运用对分课堂模式在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讲授汽车文化课程。探讨对分课堂的教学改革。
  1  对分课堂及其特点
  传统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培养思辨能力。讨论式的教学在职校里较难实施,若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学生讨论可能会跑题,另外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受制于设备、场地等因素,也较难调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结合各种课堂教学的优点,提出了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2014年由复旦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特聘研究员、心理系博导张学新教授运用交互学习原理,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与“思”结合起来[2]。让学生对讲授知识内化吸收之后,有备而来的参与讨论。而且针对博职院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大部分国语水平不够好,通过讨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国语水平。
  對分课堂把教学刻画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3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也简称为PAD课堂。其中讲授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知识架构,学习重难点。内化吸收需要学生在课堂外查阅资料将课中所讲授的知识点内化于个人经验,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讨论是课后自学及思考后与班级同学交流,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组间讨论。这中间每周的课堂前一半时间用于讨论上一周的知识点,即该堂课讨论上一次课的内容,这是对分课堂模式的核心,即“隔堂讨论”。
  对分课堂是运用心理学原理,以传统讲授式、讨论式为基础,通过对分的形式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3]。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理念张取一个平衡点。通过隔堂对分推动讨论的深入,以讨论和作业的形式强化学习效果,让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还可以加强沟通和合作能力,消除自卑心理,更好地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发挥着主观能动性。
  2  《汽车文化》课程特点
  《汽车文化》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汽车专业职业认知阶段的课程。该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岗位认知的培养。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了解汽车的发展、汽车基本的结构性能、汽车新技术等,开阔学生视野,普及汽车基础知识,传播和弘扬汽车文化,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职业意识形成。
  此类文化课一般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作为演讲者,利用PPT进行讲解一些知识点,学生上课也觉得枯燥乏味,知识不能掌握吸收。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就会失去专业学习兴趣,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另外,汽车技术日新月异,课本上的知识跟不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同时对于博职院的部分学生国语水平一般,仅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可能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将对分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  对分课堂在汽车文化教学中的实践
  在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的隔堂对分教学方式,給学生留有一周时间去消化吸收,查阅资料整理。每次上课两学时课程安排是:第一学时讲授知识点,提出学生需要讨论和学习的内容,将内容留给学生去学习理解;第二学时小组讨论上一次课的作业,然后分组交流,最后教师总结。整个过程设计4个步骤:教师讲授、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小组讨论、教师总结。以汽车文化中汽车历史的3次变革为例说明。
  3.1 教师讲授
  教师讲授汽车历史的发展,引出3次变革,简要讲述变革的基本内容,列出这一内容的重点。提出变革对汽车发展的意义。讲授时只讲框架,其他问题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领会。讲完课程框架以后,给学生布置西一节课需要讨论的内容。
  3.2 学生独立学习、完成作业
  留一周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在课上讨论是不能信马由缰、信口开河。必须是有理有据的讨论。作业可以采用对分课堂特有的“亮考帮”模式。“亮”即亮点,列出自己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知识点,最欣赏的内容等;“考”即考你,列出自己学完之后总结的经验,提出一些问题来考其他同学。这是鼓励学生做总结,找问题;“帮”即帮助,在独立学习中发现自己不会的、不能理解的难点,在讨论时求助其他同学。
  3.3 小组讨论
  课上前后4人为一小组,讨论汽车3次变革的影响,是否有第4次变革。讨论时教师在各组之间巡回督查。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言,根据自己独立学习的情况讲述每个人自己的看法。讨论时间一般在10~15min。每个小组形成一个组内意见,并选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交流代表可以是随机抽选也可以是轮流发言。
  3.4 教师总结
  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对学生讲述的历史变革进行分析,解答共性或疑惑的问题。利用现实汽车数据讲解未来第4次变革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对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哪些影响。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理解汽车工业发展的3次变革,以及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带着新的问题进入到下一个章节。
  学生期末成绩中平时作业占了较大比重(70%),期末成绩(30%),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对分课程的教学效果
  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学生都有可能代表小组在班级进行发言,因此有压力,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和思考,讨论过程中学生都主动交流,听、记录都较认真。
  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不认真听课现象得到了改善。作业由应付式慢慢变得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学习风气有较好改善。通过交流学生的国语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提升了学生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汽车文化讲的是历史、文化。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讨论,了解我国汽车发展的状态,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体会思考汽车发展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
  对分课堂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通过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构建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2] 朱欣文.“对分课堂”在应用型本科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南方论刊,2017(5):97-100.
  [3] 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4] 李晓娜.对分课堂在汽车构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7(2):143-1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54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