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俊凤 崔永福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文章基于国家层面“互联网+物流”战略,运用文献研究、调研访谈等方法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定位不准、教学理念上未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教材与物流新技术脱节、课程实践教学深度不够等问题,探讨了“互联网+”对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最后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技术注重线上线下结合、校内外教学基地衔接、毕业前后对接、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等有利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提出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提升仓储配送智能化水平,发展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营造开放共赢的物流发展环境等四项主要任务,并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创新物流资源配置方式,大力发展商业新模式,经营新业态,促进物流业信息化。国家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关注,推动了物流及相关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基于大数据分析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物流行业深入的结合,物流行业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国家提出并实施“互联网+物流”的背景下,社会对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也更加专业化、高端化和多元化。作为培养物流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其专业核心课程《物流信息技术》教学上也应该紧跟行业趋势,以行业发展需求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导向,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为此,课题组成员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调查。
  1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调查不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发现在课程体系中几乎全部设置有物流信息技术类似课程,但对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描述上参差不齐,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几乎不能直接胜任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内的技术性工作。在物流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上没有和“互联网+”环境高度契合和紧密联系,存在教育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培养思路和培養方式相对落后和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实践深度不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等一系列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新需求。
  1.1课程定位不一,培养目标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查中发现,不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并不统一,有的将其定位为核心专业课程,有的为一般专业课程,有的为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名称上也有差异,存在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及管理、物流信息技术运用等十余种称谓。物流信息技术涵盖内容极其广泛,是物流解决方案的基础,但多数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标准、对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描述都比较模糊。教学目标多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能基本运用一些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为主,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上欠缺,未能将“互联网+”背景下需大力提倡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融入其中。
  1.2教学理念未引入互联网的思维
  物流专业的应用型学科性质导致了其学科专业覆盖面广,理论基础薄弱。《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突出,它融合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GPS技术、GIS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等,这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技术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理论基础薄弱、前导课程严重不全、教学课时不足,在教学理念上未引入互联网的思维,对课程的把握上缺乏全面观、整体观、系统观。只是单纯的讲信息技术,并没有涉及到总体引领这些信息技术的思维是什么等方面,如何开发和创新这些技术,学生很难通过学习物流信息技术得到启发。该课程的讲述很容易沦为一门“信息技术概论”课,无法实现学后深入研究的教学目的。
  1.3教材落后于物流新技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版本很多,风格也基本类似,多以章节为脉络,重在阐述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点不但缺少前沿性,还存在引用技术术语、标准不一致等现象,实际应用内容偏少。随着“互联网+物流”的发展,出现了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以及一些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商业模式和一些企业运用最新信息技术的最新案例,这些更新的知识并没有及时加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去。物流信息技术类教材的更新跟不上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创新,现有物流信息技术类教材的无法满足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4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深度不够,工学结合教学难以开展
  物流信息技术是一门偏实践教学的课程,注重对物流新技术的操作和创新应用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建设资金的紧张,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资金只能购置少量的信息化技术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软件,有些设备只能是老师演示、学生观摩,且实训设备与企业实际智能化物流操作存在差距较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虽在提倡,但还未形成政府行政规范、企业积极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一厢情愿却难以实施,真正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实地实训的偏少,与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不相适应。
  2“互联网+”对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要探讨“互联网+”对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改革问题,首先需要全面分析当前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意识到“互联网+”不仅对物流业有着深刻影响,也会对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2.1“互联网+”要求物流人才熟练掌握新兴技术
  “互联网+”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逐渐成熟为显著特征,它们推动智能物流产业的兴起。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经营者往往需要思考如何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挖掘,从而从中发掘新的商业价值。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还需具备一定数据挖掘和物流系统优化决策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64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