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盐碱胁迫是植物生长的常见影响因子,会对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本文从种植萌芽、生长及代谢、基因表达等方面闡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培育耐盐碱性品种、技术改善、土壤改良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盐碱地植物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植物生长;盐碱胁迫;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6.41;Q9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058-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在植物生长中,盐碱胁迫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离子毒害、渗透胁迫等,能够导致植物基因表达改变,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1-2]。因此,强化植物对盐碱的耐受度,降低盐碱敏感,能够更好地提高植物的生长素质[3-4]。本文阐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盐碱地植物栽培提供参考。
1 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 种子萌芽
植物种子萌芽的前提条件是是否具备一定的耐盐碱性,这是植物萌芽生长过程中的抑制因子。植物种子随着盐碱胁迫程度的增加,种子萌芽率显著性下降,导致植物种子出苗率低。因此,在盐碱胁迫之下,植物种子的萌芽受到影响,并且基于盐碱胁迫,植物“子根”等的生成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进而导致种子萌发受到抑制。
1.2 生长及代谢
在植物的生长、代谢阶段,盐碱胁迫的影响比较显著。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生理代谢受到盐碱胁迫的影响,导致植物生长期代谢紊乱,出现植株萎蔫或死亡的现象。以水稻为例,在生长过程中,对盐碱十分敏感,盐碱胁迫能够导致水稻萎蔫。在盐碱土中,盐碱胁迫会抑制水稻秧苗素质,根系大量积累Na+和Cl-,形成离子毒害效应,水稻秧苗在粗壮程度、高度等方面,均处于不正常状态。因此,在盐碱胁迫影响下,植物生长出现不同程度的素质下降,叶片短小、发黄、植株过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植物的长势及产量。
1.3 基因表达
在盐碱胁迫下,Na+、HCO3-和pH值会对植物基因表达造成影响,基于不同的盐碱效应,形成不同的基因表达。一般情况之下,盐碱胁迫会对APX活性造成破坏,对不同基因的表达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在盐碱胁迫之下,水稻的APX活性会显著升高,能够表达出耐盐碱性基因。在荧光定量PCR的测定中,Na+、OH-等的胁迫基因,会导致植物基于盐碱胁迫,出现相应的基因表达,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也会因基因表达的不同而影响植物代谢过程。
2 应对措施
2.1 培育耐盐碱性品种
对于不同品种植物,其耐盐碱性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因此,在不同的盐碱环境中,通过培育耐盐碱性品种,更好地适应盐碱环境,这也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手段。在长期的耐盐碱性筛选中,通过提高植物的盐碱敏感度,更好地适应盐碱环境。例如,在水稻耐盐碱性品种的选育中,通过在大面积的盐碱地种植筛选,培育出了东稻4号等耐盐碱性品种。
2.2 运用化学手段提高耐盐性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化学手段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在植物培育中得到了实践应用。在实际中,通过化学手段,改变植物对盐碱的敏感度,特别是通过酶活性的有效改变,能够更好地缓解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在植物生长中,硅元素能够对盐碱胁迫实现有效缓解。为此,可以通过外源硅元素的补充,能够更好地提高植物的耐盐碱性。此外,在外源技术的添加之下,植物在某些生长特性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程度改变,这对于提高植物的耐盐碱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改善土壤盐碱性
一是要针对植物生长环境的需求,通过合理养分管理,减少盐碱性对植物的影响。从现有研究来看,钾肥、氮肥等养分直接与作物的耐盐碱性有关,通过对养分的合理管理,极大地提高植物的耐盐碱性;二是对盐碱土壤进行科学的处理,降低土壤盐碱度,进而减轻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三是在植物的不同生长期,通过降低“氮水平”,以更好地改善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因此,植物在盐碱环境之下,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抗盐碱性能力。
3 结语
盐碱胁迫会影响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不利于植物生长素质的提高。通过对盐碱胁迫抑制因子的分析,基于土壤改良、耐盐性品种培育等措施,提高植物耐盐碱性,能够更好地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盐碱胁迫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能够改善植物的耐盐碱性,以更好地适应盐碱环境。
4 参考文献
[1] 黄立华,染正伟.不同钠盐胁迫对高冰草种子萌发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6):173-176.
[2] 季平,张鹏,徐克章,等.不同类型盐碱胁迫对大豆植株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4):477-481.
[3] 杨福,染正伟,王志春,等.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齐穗期剑叶光合特性对CO2浓度增强的响应[J].华北农学报,2009(1):7-10.
[4] 李红宇,潘世驹,钱永德,等.混合盐碱胁迫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5(12):2100-2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89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