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庆市江津区枳壳产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枳壳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特色中药材产业。通过对重庆市江津区枳壳产业规模、产业基地、产业管理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该区枳壳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枳壳产业发展对策,以期为江津区枳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枳壳;现状;SWOT分析;对策;重庆江津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24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江津区地处重庆市西南部,位于长江流域中上游,在三峡库区尾端,地处东经105°49′~106°38′、北纬28°28′~29°28′,境内四面高山环抱、丘陵起伏,无极限低温和冻害,是我国长江上中游枳壳的优势产区。江津枳壳种植历史悠久,以干品药材青皮白口、肉头厚实、气味浓烈、药效显著等特色享誉国内外[1]。枳壳产业是江津区特色农业产业,但就枳壳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采用SWOT方法对江津区枳壳产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并就其下一步发展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江津区枳壳产业发展和药农增收提供参考。
  1    江津区枳壳产业发展现状
  江津区枳壳主要分布在广兴、夏坝、永兴、吴滩、柏林、贾嗣、蔡家、嘉平、白沙、石蟆等镇,主要集中在綦河流域、笋溪河流域和长江两岸。截至2018年,有枳壳基地总面积为424.13 hm2,其中投产枳壳基地面积118 hm2,2018年枳壳鲜品产量1 270 t(干品产量420 t);全区有枳壳经营主体36个,其中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5个、专业种植大户(1.33 hm2以上)21户。枳壳产业成为江津区中药材产业的主导产业。
  2    江津区枳壳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气候环境适宜枳壳生长。枳壳喜温暖湿润、降雨充沛、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在年平均温度16 ℃以上的地方生长良好;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以中性沙壤土为最理想[2]。江津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1 207.9 h,常年平均气温18.2 ℃,年平均降雨量为1 034.7 mm,无极限低温和冻害,绝大部分丘陵地为紫色土和油沙土。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发展道地枳壳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2.1.2    枳壳产业发展底蕴深厚。据《江津县志·柑桔志》记载[3],“江津县栽培酸橙(枳壳)始于明代,盛于清朝,以广兴场最早。至清代已是枳壳成林,远销海外。广兴出产的枳壳干品青皮白口,肉头厚实,气味浓烈、药效显著,被清代商家、医家誉为‘江津枳壳’。” 据清光绪32年(1906年)《江津乡土志》记载,枳壳“为药材之大宗,达三百余万斤”。据调查,区内广兴镇沿河村至今还保留有数百株树龄50年以上的枳壳树,其中几株树龄已达100年以上。
  2.1.3    枳壳药用成分含量较高。普遍认为江津枳壳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较高[1,4-5],其上佳的药效在《中华药典》中有明确记载,是“川枳壳”的典型代表。据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2015年8月11日的检验报告,江津区广兴镇沿河村产出枳壳的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分别达到7.9%、5.6%,比国家4.0%、3.0%的药用标准均高出近1倍。
  2.1.4    枳壳能美化生态环境。枳壳树根系发达、生长快、萌芽力强,四季常绿,树龄可达50年以上,并可持续投产30~40年;在河流两岸种植,既能作为水土保持和绿化树种,美化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河流水质,又可开发绿色、生态、健康养生的旅游观光项目,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
  2.1.5    劳动力丰富,人工成本较低。枳壳产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施肥、修剪、采摘、切片等环节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目前江津区枳壳种植区域以农村人口居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据调查,江津区内枳壳经营主体聘请当地劳动力的单价为50~80元/d,劳动力价格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2.2    劣势
  2.2.1    扶持力度不够,产业规模不大。中药材是江津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八大富硒特色产业之一,由于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有限,近2年虽然整合中药材产业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发展枳壳产业,但目前产业发展规模仍较小,与明清时期的发展规模仍有较大差距。
  2.2.2    产品宣传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中华药典》对江津枳壳的药效有明确记载。据检测,江津枳壳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远远高于国家药用标准。这些独特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宣传,以致于枳壳产品在市场上未体现出价格优势,产品品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   2.2.3    生产加工技术落后,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在生产管理环节,目前仅在建园改土时使用机械化,在耕作、除草、施肥等管理环节仍以人工方式为主完成,现代化管理程度低。在加工环节,多数企业、合作社仍采取燃煤供热烘干方式,存在二氧化硫残留超标风险;种植大户和散户则以手工切片、露天晒干为主,受天气影响较大,枳壳品质不稳定。此外,由于区内缺乏中药饮片加工、药用成分提取等精深加工企业,产业附加值不高。
  2.2.4    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当前仅有少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形成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大部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仅存在简单的鲜枳壳收购关系,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市场风险中,农户利益无法得到根本性保障。同时,枳壳产业没有相关行业组织,各经营主体尚未形成合力开拓市场。
  2.3    机遇
  2.3.1    发展道地药材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助力农民脱贫增收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一方面,道地药材生产大多分布在山区,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另一方面,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既具有“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又有重大疾病治疗的协同作用和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群众认知度高、需求量大。加快发展道地药材、增加优质中药材供给,既有利于助力农民脱贫增收,又可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要。预计未来一个时期,中药材的市场需求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2.3.2    各级政府政策扶持,中药材产业大有可为。一是国家层面高位推动。2017年1月7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章内容中,针对中药材种植流通、加工使用、创新生产、道地药材保护等发面给予法律保障;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提出将枳壳作为西南道地药材产区的主要品种。二是市区层面狠抓落实。2015年8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枳壳等20种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6];2019年5月,中共江津区委办公室、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江津区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打造道地药材枳壳[7]。从国家到市到区,都给予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支持,加快发展枳壳等道地药材带动农民增收,是确保2020年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2.3.3    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加大产业发展空间。近年来,江津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后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共建了重庆中药研究院江津分院及大健康产业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富硒产业教授工作站,为枳壳产业种植、加工、新产品研发等提供了科研平台。
  2.4    挑战
  2.4.1    枳壳产业发展迅速,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受前几年高价影响,全国枳壳种植面积增加较快,新发展的枳壳陆续投产,使产地和市场待售货源都较为充足。尽管社会对药材的需求量呈增长趋势,且枳壳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泛,但枳壳的收购价格走势仍不稳定。据统计,2016—2018年,江津区范围内枳壳收购价格呈现逐年下跌趋势,2016年收购价36~40元/kg,2018年最低收购价仅10元/ kg;而人工、物化投入等成本逐年上升,为枳壳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挑战。
  2.4.2    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近年来中医药不断发展,各级政府都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在国际市场中,我国传统中药在卫生领域所做贡献仍不大,中医药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不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不足5%。在国内市场上,相对于四川、湖南等枳壳产区,江津枳壳虽然在药用成分含量上有优势,但在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加之江津区枳壳现有规模不大、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因而江津区枳壳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3    发展江津枳壳产业的对策
  中药材产业是江津区八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枳壳又是江津区重点发展的中药材产业。根据枳壳产业发展面临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发挥优势、克服弱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为导向的枳壳产业竞争力培育策略,对全面提升江津枳壳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1    加强江津枳壳优质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抓好示范园建设,重点在綦河流域的广兴、夏坝、贾嗣、西湖等镇和笋溪河流域的嘉平、蔡家等镇建立枳壳标准化示范园,逐步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利用重庆中药研究院江津分院平台,加强品种筛选培育,开展辖区内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枳壳抽样检测,筛选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较高、病虫害抗性较好、产量较高的植株筛选并建立良种母本园,加大对枳壳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枳壳园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提高果农生产技术水平。利用枳壳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在幼龄枳壳园选择“枳壳+花生”“枳壳+大豆”“枳壳+蚕豆”等间种模式,既能对枳壳生长起到积极作用,又可通过“以短养长”的方式,增加药农收益,提高药农种植积极性。
  3.2    探索现代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把枳壳产业作为中药材重点产业纳入宣传和推广招商,引进社会资本和农业企业投资枳壳产业发展,积极寻求与实力雄厚的制药企业合作,吸引更多医药龙头企业来江津区建设药源基地或兴办医药加工企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在广兴镇、夏坝、嘉平、吴滩、蔡家等镇培育有代表性的枳壳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場和种植大户带动周边群众发展。   3.3    重塑品牌形象,提升枳殼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快“江津枳壳”商标注册,由区农业农村委牵头完成“江津枳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创建;强化宣传策划,将江津枳壳纳入“一江津彩”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整体宣传;加快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利用现有市场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加强与市级中医药研究机构、高校、大型医药企业等单位联系,对江津枳壳的历史资源、功效成分、产品质量、产品形式等进行深度挖掘,通过精深加工研究开发新产品,如利用枳壳果实开发特色风味食品、枳壳树叶提取精油原料等,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3.4    适当引导与扶持,降低经营风险和成本
  枳壳价格市场波动较大,企业、农户栽培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在经济转型发展阶段,为增强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抗风险能力,行业主管部门有必要通过必要手段加强生产引导,如购买枳壳产品价格保险、为经营主体提供产销市场信息和预测等,降低经营主体生产枳壳的经营风险。
  4    结语
  江津区枳壳种植历史悠久,已形成一定规模,并成为了一部分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通过SWOT模型分析,江津区枳壳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威胁。分析表明,江津区枳壳产业未来发展应坚持科学规划基地、推广高产技术、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组织程度并重,大力发展道地江津枳壳,不断推进江津区经济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周心智,张云贵.江津枳壳[J].南方农业,2018,12(31):53-55.
  [2] 彭锐.枳壳规范化栽培及炮制加工技术[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8(1):1-3.
  [3] 周心智,张云贵.江津枳壳[J].南方农业,2018,12(31):53-55.
  [4] 吴万征.不同产地枳壳中柚皮甙苷与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J].中药材,2003,26(5):332-333.
  [5] 杨武亮,杨世林,黄加龙,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枳壳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J].中草药,2006,37(12):1888-1889.
  [6]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实施意见[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15(17):19-23.
  [7] 江津区人民政府.江津府发〔2017〕24号关于印发江津区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A/OL].(2017-07-19)[2019-02-11].http://www.jiangjin.gov.cn/content.jsp?id=00b6b56f967146fe9258b52df036b7f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89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