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滨海稻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开展河北滨海稻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模式研究,对该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规格、产量、利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产量为750~1 200 kg/hm2,成虾体长90 mm左右,体重30 g左右;水稻和虾的总利润为77 598.6~109 098.6元/hm2,较单一种稻模式总利润高75 264.597~106 764.597元/hm2。
关键词 稻田养虾;产量;经济效益;河北滨海稻区
中图分类号 S511;S965.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model of Procambarus clarkii culture in paddy field of coastal rice region of Hebei Province was studied,and the specification,yield and profit of Procambarus clarkii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Procambarus clarkii was 750-1 200 kg/hm2,the length of adult was 90 mm,and the weight was 30 g.The total profit of rice and Procambarus clarkii was 77 598.6-109 098.6 yuan/hm2,which was 75 264.597-106 764.597 yuan/hm2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rice.
Key words Procambarus clarkii culture in paddy field;yield;economic benefit;coastal rice region of Hebei Province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称小龙虾,原产于北美洲,20世纪30年代进入我国,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虾类。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养殖面积约56.67万hm2,占全国此种模式养殖面积的70.83%,产量占全国的95%[1-2],产量一般在1 500 kg/hm2左右[3]。在西南的贵州、重庆,华南的广东等省份也有少量分布[4-6]。从全国区域来看,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这种模式在南方应用较多,而在北方应用较少。在养殖技术方面(包括稻虾共作技术、稻虾连作技术、稻虾轮作技术等),南方稻区的报道也要明显多于北方,且南方稻田养虾技术正趋向精细化发展,对稻田养虾水质调控[7]、饲料投喂[8]、农药喷施[9]等专项技术都进行了探讨。
河北滨海稻区位于河北省东部沿海区域(主要在唐山、秦皇岛地区),是北方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水稻种植面积约6.67万hm2。该区域水稻农作基础较好,淡水资源充沛,20世纪90年代曾依托这2项优势,大面积(3 000 hm2)开展稻田养蟹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种养农作效益[10]。目前,该区域迎合市场需求,结合农业部创建“100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国家级)政策,在稻田养蟹的基础上又兴起了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模式。但这种模式在此地尚处于初级阶段,种业体系建设滞后,养殖模式不完善、养殖技术不成熟,发展前景不明朗[11]。为此,本文对河北滨海稻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水稻和克氏原螯虾共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当地生产实践有所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河北滨海稻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近海大陆性气候区,阳光充足,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年均降水量542.8 mm,年平均气温11.8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6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6 ℃,全年≥10 ℃平均积温为3 943.5 ℃[5]。试验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四农场三队承包地内。
1.2 试验设计
采用田間对比试验方法,共设2块试验田,一块实施稻虾共作模式,另一块实施单一种稻模式;2块试验田规格一致,面积均为9 933.4 m2,南北长163 m,东西长61 m。在稻虾共作模式田块的四周按1∶3的坡比开挖“回”字型环沟,沟宽4 m,沟深1.2 m。
1.3 试验过程
在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方面,4月17日在稻虾共作试验田环沟内栽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伊乐藻面积占环沟水体的50%~70%。4月28日至5月3日在环沟内投放平均规格为160~240头/kg的虾苗,投放量为600 kg/hm2。放苗10 d后开始投喂,每天17:00每块试验田投喂3 kg商品虾料,并根据进食情况适当增减;每天巡田2次,并检查防逃设施;根据环沟内水质适时调水;8月中旬以后,陆续捕捞成虾。养殖过程中克氏原鳌虾未出现病害。
在水稻种植方面,2块试验田农作措施一致。5月25—27日在2块试验田内插植水稻品种津原E28,5月28日施缓释肥,6月13日施一铵、尿素、硅肥,6月27日施用尿素、7月12日施复合肥、尿素。10月中旬以后收获水稻。2块试验田水稻生长周期内未喷施农药。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虾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规格结构分析
据田间调查发现,在河北滨海稻区克氏原螯虾经过 100~120 d的稻田养殖后,成虾体长平均规格约为90 mm,体重平均规格约为30 g。收获期内环沟中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重规格均由4个梯度构成,即体长100~110、90~100、80~90、70~80 mm,占比分别为12.50%、43.75%、31.25%、12.50%;体重 50~60、40~50、30~40、20~30 g,占比分别为 7.84%、13.73%、49.02%、29.41%。体长方面以90~100 mm的虾最多,占总体的43.75%,100~110 mm和70~80 mm的虾最少,均占总体的12.50%;体重方面以30~40 g的虾最多,占总体的49.02%;50~60 g的虾最少,占总体的7.84%。
2.2 稻虾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产量、效益分析
在河北滨海稻区克氏原螯虾经过100~120 d的稻田养殖后,产虾量750~1 200 kg/hm2,按市场均价70元/kg计,克氏原螯虾产值52 500~84 000元/hm2。养殖周期内养虾成本为30 825元/hm2(挖环沟9 000元/hm2、整地1 500元/hm2、防逃设施2 640元/hm2、防鸟设施450元/hm2、水草种植900元/hm2、苗种投放2 400元/hm2、饲料投喂1 620元/hm2、消毒药品810元/hm2、日常管理4 050元/hm2、土地租金1.5万元/hm2,减去环沟折旧6 000元/hm2、设施折旧1 545元/hm2),利润为21 675~53 175元/hm2。
2.3 稻虾共作模式中水稻产量、效益分析
在稻虾共作的模式中,稻谷产量达9 349.8 kg/hm2,产米6 544.86 kg/hm2,米价10元/kg,产值65 448.6元/hm2。水稻生长周期内种植成本为9 525元/hm2(插秧4 425元/hm2、施肥3 600元/hm2、收割1 500元/hm2),利润55 923.6元/hm2。单一种稻模式中稻谷产量9 366.15 kg/hm2,产米6 556.305 kg/hm2,米价4.6元/kg,产值30 159.003元kg/hm2。水稻生长周期内种植成本为27 825元(秧苗4 425元/hm2、化肥3 600元/hm2、农药1 800元/hm2、田水管里1 500元/hm2、收割1 500元/hm2、土地租金15 000元/hm2)。单一种稻模式中水稻的利润为2 334.003元/hm2。稻虾共作模式中水稻和克氏原螯虾的总利润为77 598.6~109 098.6元/hm2,与单一种稻模式相比,高出75 264.597~106 764.597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河北滨海稻区稻虾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周期为100~120 d,成虾平均体长约90 mm,平均体重约30 g,产虾量750~1 200 kg/hm2,利润为77 598.6~109 098.6元/hm2,较单一种稻模式总利润高75 264.597~106 764.597元/hm2,具有推广价值。但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模式在河北滨海稻区仍不成熟,种稻与养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还需探索。
3.2 讨论
3.2.1 关于田间工程改造。沿原有“回”字形环沟的两面坡岸上分别挖1条阶梯平台,平台宽0.6~1.0 m,平台面距环沟底0.7~0.8 m,在臺面上种植水稻,保证日常环沟水面没过平台面3~10 cm(图1)。平台面水稻不施化肥、农药。这样一个平台设计有以下作用:放苗时可作为虾苗入水的缓冲区;投喂时作为虾的饵料进食平台;缺氧时作为虾的吸氧场所;日常还可作为虾的遮荫休闲地。在环沟中距离道路近的地方埋设水泥管,在水泥管上覆土,起到桥梁作用。这样做既能在水稻收割时保证收割机可直接进入稻田地内,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在平时保证环沟内水体相连,方便进水、排水。
3.2.2 关于克氏原螯虾放苗。虾的成活率是保证规模化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效益的基础,放苗的时间、地点、方法等是保证虾苗成活率的关键。河北滨海稻区克氏原螯虾种业体系还不完善,有时需要异地调苗来进行稻田养殖,因而有必要对放苗环节进行细致的探讨。
从时间角度考虑,放苗时要尽量避开脱壳期,这是因为刚脱壳的虾苗外皮软、活力低、抵抗力弱。要尽量选择晚上放苗,这是因为夜间无阳光,能避免虾身受到曝晒,保持湿润;同时克氏原螯虾是夜行动物,晚上活力旺。虾苗运输时也要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其在狭小、拥挤空间中的停滞。
从地点角度考虑,放苗时要尽量选择浅水区,如上文所提到的阶梯平台。虾苗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晕虾”现象,如果马上进入深水区,虾苗会因缺氧和应激反应不适而产生损伤,甚至死亡。放苗的浅水区,水深要不没虾头,同时还要有植物遮挡。这样的环境可缓解眩晕,同时又能呼吸氧气,植物还能给虾提供栖息隐藏场所,使其更安全。此外,水体较浅,水质差异对虾的刺激也较小,为虾苗提供了调节自身机能的时间,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另外,即使异地水质对虾苗刺激很大,浅水区距岸边很近,可迅速逃离,减少损伤。从方法角度考虑,放苗时要将虾苗尽量缓慢均匀地撒在浅水区。缓慢撒是为减少虾苗的“晕虾”程度,均匀撒是为避免虾苗过于集中,使其减少在浅水区的争斗,尽快适应新环境。
3.2.3 关于天气变化。克氏原螯虾在河北滨海稻区的生长期为5—9月,期间主要的天气影响是降雨和高温。降雨会改变环沟内的溶氧、水温和水质。溶氧:降雨会使稻畦面和环沟内的水位上涨,当水位高于二者之间的土埝时,稻畦面里的浮萍会漂到环沟内,在降雨前气压低时,浮萍也会使环沟内溶氧更低,影响虾呼吸氧气。水温:水温改变由3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下雨后整个环境气温改变,环境气温影响环沟水温;二是雨水落入环沟内直接中和环沟水温;三是浮萍作用,环沟内浮萍能够起到遮阴降温的作用。水质:水质变化由2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水位上涨,环沟水与稻畦面水融合;二是雨水直接与环沟水融合。环沟内溶氧、水温和水质的改变会使克氏原螯虾产生应激反应,如果降水正赶在虾的脱壳期出现,这种改变会加速脱壳的发生。 在温度方面,克氏原螯虾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8~30 ℃,当其所处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范围时,克氏原螯虾会产生打洞现象,以规避高温或低温损害。在河北滨海稻区,入伏后气温较高,田间克氏原螯虾为躲避高温,打洞频繁,不爱出来活动,进食减少,生长较慢。此外,长期的高温天气会使环沟内水位下降,水体隔热效果减弱,克氏原螯虾为进一步躲避高温,打洞会加深,洞口的泥土也会较多,当水位上涨时泥土会把洞口糊住,以致克氏原螯虾出洞难度加大,出洞频率减少,调查时不爱钻地笼。对于虾农而言,天气变化后要及时注水或排水,调节水位、水质、水温等,保证环沟内水环境稳定,减少其对克氏原螯虾的损伤。
3.2.4 关于克氏原螯虾出虾。出虾要尽量避开降雨前后,降雨前气压低,水中溶氧低,此时下地笼出虾,很可能造成虾活力低下,甚至缺氧死亡。降雨后环境温度和水质都发生了变化,对虾有刺激作用,容易加快其脱壳,此时捕捞上来的虾虾皮较软,分拣、运输极易对其产生损伤,严重时导致死亡。此外,应尽量选两头储虾处大的地笼,保证虾钻入后有足够的空间和氧气,减少挤压和死亡[12]。
4 參考文献
[1]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R].2017:9-17.
[2]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R].中国水产,2018:1-17.
[3] 何玉明,张天虎.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学养鱼,2011(3):1-2.
[4] 周云.重庆市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应用前景[J].南方农业,2016,10(13):54-56.
[5] 唐黎,杨家军,林艳红,等.贵州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河北渔业,2018(9):15-19.
[6] 孙悦,王广军,张军旺,等.广东地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4):105-106.
[7] 毛栽华,丁凤琴,周洵,等.克氏原螯虾稻虾连作水质稳定性的研究[J].中国水产,2015(5):71-72.
[8] 孙存鑫,刘波,周群兰.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投喂技术[J].科学养鱼,2017(12):28-29.
[9] 何志刚,王冬武,杨品红,等.农药对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毒性影响研究进展[J].湖南饲料,2017(3):41-45.
[10] 陈飞星,张增杰.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23-326.
[11] 左永梅,郑振宇.冀东稻区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效果研究 [J].现代农业科技,2019(4):11-13.
[12] 岳丽佳.克氏原螯虾养殖现状及对策[J].知音励志,2017(15):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0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