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菌核病和水稻恶苗病防法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水稻菌核病种类很多,北方稻区以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为主。这两种水稻病害可单独发生,也可一起发生。
危害症状:菌核病危害部位是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秆,水稻会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菌核病的可能。一般以拔节至收获期发生最多,尤其是乳熟期到黄熟期。因病菌不同症状表现也不一样。
一、小球菌核病危害基部叶鞘和茎秆,近水面叶鞘表面先出现水渍状侵染点,后向上下和内侧扩展,形成纵向深褐色至黑色线状条斑。病菌深入内层叶鞘时,外部叶鞘的斑块会呈黑色状,表面形成浅灰色霉状物,并常结生菌丝块。抽穗后,茎秆产生黑褐色小点或纵细黑条,以后菌丝侵入茎部,茎秆表面发黑。剥开病叶鞘和茎秆,内有大量球状黑色小菌核。
小黑菌核病发病部位及症状与小球菌核病相似,但病部不形成菌丝块,无长坏死线,菌核小而量多。
1、发生规律
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均以菌核在稻茬、稻草中或散落在土壤中越冬。随病组织落入土中或散落在土壤中的菌核经耕耙和灌水漂浮水面。插秧后附着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直接从叶鞘表皮或伤口侵入叶鞘,并蔓延,进而突破叶鞘内侧表皮到达茎部,侵入茎秆髄部组织。叶鞘病部的小球菌核病菌丝块与邻近健株接触时,可蔓延其上并使之感病。菌核表面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随风、昆虫(叶蝉、飞虱)传播,进行初侵染或再侵染。菌丝和菌核可随水流、土壤和病残体的移动而传播。发病后期在茎秆和叶鞘内产生大量菌核,成为下一年的菌源。菌核易发病温度为11~35℃,最宜适温为25~30℃。雨季日照减少有是菌核有利的发病时间。深灌、排水不好的种植地为重点发病地,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施氮过多、过迟,水稻贪青病重。
2、防治方法:(1)合理施肥,科学用水 水稻生育前期浅灌勤灌,开好排水沟;分蘖末期适当晒田;孕穗期保持水层;后期保持田面湿润,防止断水过早。增施有机肥,注意配合磷、钾肥,既要防止氮肥过多、过迟,又要避免后期脱肥,影响稻株生活力。(2)选用抗病良种 并配合相应的栽培措施。(3)结合治虫,减少病源 病菌菌核愈近稻株基部数量愈多,故重病田尽量齐泥割稻,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翻耕灌水时用纱布袋打捞菌核,防病效果达50%~80%;堆肥应高温发酵,可使菌核死亡。加强稻飞虱和叶蝉的防治,以减轻病害。(4)药剂防治;施药时期应掌握:防治一次以孕穗初期为好;防治二次以拔节期和孕穗期各用药一次为好。建议选择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乙烯菌核利等。
二、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俗称“公稻子”。发病期长出现于水稻生长后期,病发后,水稻苗常枯萎死亡,生育期的植株受害一般也很快枯死,即使个别能抽穗结实,也是穗小粒少,谷粒不饱满,对产量影响很大。
1、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水稻种子表面和菌丝体在种子内部越冬,一般均由带病种子传播。潜伏在稻草内的菌丝体和病草上生成的子囊壳,在较干燥的情况下可以越冬,但在潮湿的土壤内寿命很短。即使播种无病的稻种,如果把上年的病草作覆盖物,常常引起发病。播种受机械损伤的稻种或秧苗根部受伤严重时,插秧后发病就重。分生孢子发芽后一般都从伤口侵入,引起再次侵染。
2、危害症状
病症自秧苗开始至抽穗期都会有可能发生。秧苗生病后会比未生病秧苗高而细弱。叶片和叶鞘窄长,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数目减少,有时有过度分根现象,病菌多于移栽前或移植后陆续死亡,插入本田后一个月左右出现病株。如剥开叶鞘可见节的上下呈暗色,叶鞘与茎秆上有菌丝,茎上有暗褐色条斑,若将病茎剖开,则可见蛛丝状菌丝。有时也可使病株发生矮化或与正常苗沒有高矮的区别,这种现象可能与病菌不同生理小种有关。
3、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无伤的种子,不要从病田及其附近的稻田留种。催芽时间不宜过长。
(2)消灭菌源 及时拔除病苗、病株和处理病稻草,集中烧毁或沤肥,病稻草不露置堆放,应做燃料烧掉,避免用病稻草及其编织物覆盖秧苗、堵水口子等,以免侵染秧苗。
(3)种子消毒处理:可用50%多菌灵、50%甲基硫菌灵、35%惡苗灵等药剂,或3%的石灰水澄清液浸种
三、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水稻发病后,常引起叶片干枯,不实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松脆,一般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1、危害症状
白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秧苗在低温下不显症状,高温下秧苗病斑短条状,小而狭,扩展后叶片很快枯黄凋萎。在潮湿后早晨有露水情下,病部表面均有蜜黄色黏性露珠状的菌脓,干燥后如鱼子状小颗粒,易脱落。
2、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不从病区引种。
(2)控制病菌来源,不使用带病种子,禁止带病稻草直接还田。
(3)选用抗病品种,这是经济、有效和切实可行的防病措施。
(4)本田期要科学管好水、肥,水稻进入分蘖末期后要适时晒田,浅湿管理。防止大水串灌、漫灌和长期深灌。施肥方面要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和巧施穗肥,磷、钾肥要配合施用,田间出现病株后,不宜再施氮肥。
(5)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施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同时混用硫酸链霉素,或农用硫酸链霉素以提高防效。
(作者单位:124000辽宁省盘锦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6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