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信息化对农村未成年子女学业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袁浩华 苏鸿儒 关媛媛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深入发展,网络的普及改变乡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乡村教育发展。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从网络使用习惯、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等角度对粤西乡村教育状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该区域的互联网教学理念较落后,网络主要对乡村未成年子女的学业产生负面影响。并提出应用“云课堂”、在线支教模式、建立电子图书馆等建议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 网络信息化 农村未成年子女 乡村教育 电子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1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2.083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develops repeatedly, the internet popularity has changed rural people's life and affected rural educ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project team conducted research on rural education in western Guangdo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twork usage habits, schoo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inform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villages,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teaching is backward and the network mainly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underage children's academics. And put forward "cloud classroom" application, online teaching mode, electronic library establishment and other suggestions to improve rur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ization; the underage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rural education; electronic library
  0 前言
  广东省早在2015年10月26日制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旨在推动全省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后国家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拟使教育事业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响应相关政策研究乡村网络信息化教育问题,促网络有效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
  2019年2月初,项目组对粤西乡村地区的未成年子女网络使用现状进行专题调研,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受调查的粤西乡村未成年人6岁以下8人,占2.9%;7-12岁58人,占21.0%;13-15岁76人,占27.5%;16-18歲134人,占48.6%,分别对应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学历阶段;访谈地域包括湛江市北坡镇、高州市石鼓镇、化州市笪桥镇、林尘镇和同庆镇、茂名市林头镇和霞里镇9个村,地域分布较合理;受访人包含未成年子女、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身份和职业结构较合理。
  根据调查问卷,共有304个被调查者的家乡处于粤西乡村地区,其中家乡已接入网络者276人,网络普及率为90.8%。家乡于0-3年前接入网络的有124人,占40.79%;4-7年前的有111人,占36.51%;8-11年前的有43人,占14.14%;12-15年前的有26人,占8.55%。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与政策推进,粤西地区乡村网络普及率迅速提高;多数乡村家庭接入网络的时间在近7年之内,与CNNIC《2012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反映的2012年农村网民数量增长提速的状况相契合。
  1 粤西乡村未成年子女网络使用现状
  1.1 网络使用以娱乐放松为主
  粤西乡村未成年子女喜爱上网的心理成因丰富多元,最主要为“娱乐放松”“能了解最新消息,与时俱进”“可以学习和提升自我”,分别占31%、18%和15%;因为“能感到被关爱”“能忘记不开心的事情”“在网络世界里认为自己厉害”而喜爱上网的调查对象仍占一定比例,分别为13%、11%和6%。轻松愉悦、追求进步的心态占主流,而寻求关注和成就感、逃避现实等心理亦不容忽视。
  使用网络的心理成因与功能喜好息息相关。调查对象喜爱的网络功能主要为娱乐和社交通信,分别占47.5%和34.1%,而喜爱学习工作功能的仅占12.7%。另外,在有通宵上网经历的110个调查对象中,有84人是用于社交娱乐,占76.4%,仅有23.6%人将通宵时间用于工作学习。
  总体上,粤西地区多数农村未成人对网络功能的认识仅停留在社交娱乐层面,未充分利用互联网促个人发展、提高学业成绩和效率。
  1.2 网络使用的负面影响更显著
  上网时间分配不合理。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的调查对象100人;3-5小时的92人;6-10小时的47人;大于10小时的13人。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的调查对象占总数的36%,每天上网大于2小时的占55%,超过五成。除每天的上课、用餐和睡眠外,上网已成为农村未成年子女的首要活动。在网络社交娱乐花费大量时间会压缩日常学习的时间,对其学业产生不利的影响。[1]   从上网时长可窥探其使用网络的自控力情况。276名粤西乡村未成年人中无法控制上网时长的占61.6%,能够控制上网时长的占38.4%;表明六成以上调查对象难以控制网络使用时间。
  以放松娱乐功能为主,长时间沉迷网络且难以自控,更加剧网络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从网络对学习的影响看,被调查的276名未成年人中分别有64.9%、74.3%、63.4%、58.0%表示网络占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分散学习注意力、降低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成绩。根据已知访谈案例,部分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而更倾向从网络游戏寻找个人价值与成就感;而网络游戏带来的刺激感与快感更使其荒废学业,形成恶性循环(见表1)。
  1.3 手机成为网络辅助学习的主要载体
  根据问卷数据,使用手机网络辅助学习的调研对象占53%。此外分别有16%、9%、9%和6%的未成年人使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教室里的多媒体和学校机房里的计算机辅助学习。从具体的手机在线学习方式看,未成年子女会使用各类APP完成课后朗读、背诵和听写作业,如“晓黑板”“园钉足迹”;学习上级部门规定的安全基础知识和宪法知识;利用在线题库软件搜寻习题答案、解题思路和步骤,自主解决难题,如“作业帮”“小猿搜题”等。
  1.4 “云课堂”教学模式已现雏形
  目前,无纸化、信息化的“云课堂”教学模式已走进粤西乡村极少数学校的课堂。“云课堂”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高效便捷课堂形式,师生自备移动智能设备,学生只能使用与教学相关的指定软件和服务。师生通过网络互联共处同一教学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和学习同科目各教师上传于该平台的课件、教学视频等,与教师的线下讲解同步进行。学生当堂或课后完成线上习题,并实时传送给老师查阅。该教学模式达成“低进高出”效果,受到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好评。
  2 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特定环境加剧网络的负面影响
  (1)农村学校环境。智能手机在同龄人中普及,易使乡村未成年子女将拥有手机当作被认同的途径;学习之余谈论网络游戏,使其潜意识认为网络游戏是学习之外的唯一娱乐渠道;[3]一味追求名牌智能设备,学习意愿被上网娱乐侵蚀。农村学校资源缺乏,只能保证基本的应试教育供应;课外活动屈指可数,体育、音乐等素质教育课程常被主科占据;教育理念固化,以成绩定学生优劣。多重因素使学生更趋向于虚拟世界寻求新奇刺激感,调节不堪重负的学业压力。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乡村未成年子女使用网络行为的影响是直接的。根据访谈案例,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分隔两地,为方便联系,父母愿意为子女配备智能手机,为孩子沉迷网络埋下隐患。农村留守儿童自制力较弱且长期缺失父母陪伴和关爱,更易于网络世界寻找精神寄托,荒废学业。家中老人纵容溺爱,对孩子沉迷网络难以正确引导、及时劝阻,甚至为求孩子一时“安分”,任其玩乐。
  (3)农村传统观念环境。农村孩子对学习缺乏重视、竞争意识和长远规划。农村子女“游戏”天性在教育理念缺乏的农村环境里突显,学习自觉性低;传统观念轻视学习,缺乏城市子女的竞争紧张感,更易沉溺网络娱乐;由于经济落后,生活压力大,父母无足够财力资源培养子女,农村孩子们鲜有通过网络付费课堂学习的先进意识。
  2.2 农村互联网教学理念落后
  农村特定环境导致教学理念停滞不前。接受访谈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多数认为网络与智能手机的应用对学业产生消极作用,赞成对网络和智能手机“一刀切”,全面禁止使用;仅有一人对网络拓展乡村学生思维和视野、人生道路规划、了解社会发展方面持乐观态度。互联网教学形式尚未在调研地区普及;乡村教师尚未深入挖掘互联网在教育上的优势;大多数乡村教师对网络直播课堂、无纸化课堂模式感到陌生,甚至一无所知。
  2.3 互联网教学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未完善
  具备互联网教学意识的教师,却苦于互联网教学基础设施与服务的缺失。某些贫困行政村的小学甚至未接入网络,多媒体设备更无从谈起。与城镇学校相比,多数乡村学校都缺乏网上阅卷设备、计算机室、英语听力考试室、云课堂授课模式所需先进设施等。乡村学校必须等待轮流借用城镇学校的网络考试教学资源,如借用考卷扫描仪器、英语听力专用考室等,严重降低农村学生学习和考试效率。而基础设施缺乏的原因,最主要是资金不足,其次是教师培训等后续成本高。这根本上揭示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政府提高乡村学校宽带接入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互联网教学考试设备建有率仍任重而道远。接受访谈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确表示若条件具备,他们乐意接纳并改革互联网教学形式。
  3 对策及建议
  基于农村未成年子女使用网络的现状和问题,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位一体的网络使用规范体系,规避网络消极影响的同时,也需致力于开辟网络信息化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新领域。
  3.1 顺应新时代,转变教育理念
  在信息时代,网络不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应是获取最新資讯、与社会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渠道。农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转变对网络的片面观念,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2]转堵为疏,正确引导未成年子女合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讯、提高学习积极性。
  3.2 发展“互联网+教育”的乡村教育模式
  一是探索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无纸化、信息化的“云课堂”授课模式。同年级教师的课件集中保存于平台,学生可云端浏览并选择适合的教学课件和视频,减轻教师备课压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提供相应难度的题目,形成学生答题情况的反馈报告,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有针对性讲解重点内容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师检查作业、学生考试练习高速、高质、高效。
  二是普及网络远程直播课堂。2002年,成都七中开始实行网络直播课堂,成效显著;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造提升远程教育”为一大亮点。可见网络远程直播教育将成为中国教育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以经历丰富、视野开阔的城市孩子为榜样,农村子女可目睹与城镇子女的巨大差距,产生压力和竞争感并激发学习渴望和动力;培养其自主自立观念和良好学习习惯,重视规划未来;缓解其轻视学习、缺乏竞争意识和视野狭窄的问题。深入推进网络直播课堂教学同时,农村教师也需为其学生提供网络课堂外的指导帮助,弥补城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距,构建双师教育体系。
  三是发动社会组织实行网络支教。传统支教志愿者历经艰难跋涉深入偏远地区,费时费力,地区可及性低;下乡支教由于时间限制难以长期进行,不利于乡村学生持续学习,可持续性弱。与传统支教相比,网络支教具有及时性、跨时空性、可持续性,可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循环。云端支教方式既解决农村学校科普和素质教育开展困难的问题,又降低传统支教志愿者的交通费用与时间成本。
  3.3 利用信息技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文娱活动相对匮乏,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较城市落后。图书馆、博物馆、儿童剧院、手工作坊等文化空间在城市随处可见,城市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而这在农村极其罕见。
  第一,建立电子图书馆。充分利用电子图书馆资源丰富、文献信息密度大、体积小、资源利用率高、共享性、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节省纸质书籍成本投入,农村学生能随时随地阅读与学习,陶冶情操,为其精神世界注入新鲜元素。乡村电子图书馆的建立既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方向,也让农村学生最大程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建立虚拟博物馆。建立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乡村虚拟博物馆,打破实体博物馆的时间、空间局限性,最大限度拓展博物馆展示、教育与研究的功能,满足农村社会的多层次、多方位文化需求。乡村子女借由网络信息技术,浏览博物馆内的各式精选藏品,丰富文化知识,拓展思维,激发对文物历史知识的兴趣,为学习生活提供更广阔的知识支持。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2019年“美丽乡村”调研项目:网络信息化对农村未成年子女学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文敬,杨学军.信息时代网络应用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影响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5):532-536.
  [2] 袁亚妮.网络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4):57-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07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