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章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新品种辽杂37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杂37在种植密度为8000株/亩时产量表现最好,实际亩产为724.9kg,比5000株/亩增产180.4kg,增幅为33.1%,但当密度为9500株/亩时,产量反而下降,各处理产量表现为:8000株>9500株>6500株>5000株。
  高粱是建平县第二大杂粮作物,具有抗旱、耐涝、耐瘠薄、耐盐碱等生物学特性,特别适合建平山区丘陵坡耕地种植。近年来随着建平县种植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高粱种植规模逐年增加,全县高粱面积已突破25万亩,但高粱的不合理密植,导致增产增收困难,为探索高粱最适宜种植密度,指导高粱进行科学密植,发挥群体增产优势,特开展此试验,为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基本概况
  试验地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农业中心黑水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褐色壤土,肥力中等,质地疏松,灌溉条件良好,前茬作物为玉米。
  (2)试验品种
  參试高粱品种为辽杂37,由辽宁省农科院提供。
  (3)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随机排列,共设置4个栽培密度,分别为5000株/亩,6500株/亩,8000株/亩,9500株/亩,每个处理12行,行长10米,行距0.6米,2次重复。试验面积576m2。
  (4)栽培管理
  采取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栽培模式,5月9日播种,5月21日出苗,6月5日定苗,统一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随播种亩施一次性长效缓释掺混肥40公斤,硫酸钾型复合肥15公斤做口肥,全生育期加强田间管理,中耕3次,灌水2次,其他管理同一般生产田。
  (5)测定项目
  高粱整个生育期,各处理小区定点观察10株,测定不同密度下辽杂37的生育期和抗倒性。成熟后在各小区中间连续取10个果穗进行考种,观察测定高粱株高、穗长、穗粗、穗重等,收获后进行室内考种,脱粒测量穗粒重,烘干后测定千粒重,折合成亩产量。
  2、结果与分析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辽杂37株高、穗长、穗粗、穗重、穗粒重、出籽率、千粒重均以5000株/亩最大,以9500株/亩最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生育性状指标数值逐渐减小,与种植密度呈现负相关,各性状指标表现为:5000株>6500株>8000株>9500株。各处理株高最大差异为8.8cm;穗长最大相差2.9cm;穗粗最大相差0.9cm;穗重最大相差28.2g;穗粒重最大相差26.3g;千粒重最大相差0.8g;出籽率最大相差3.5%。株高、穗长、穗粗、穗重、穗粒重、出籽率、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穗重、穗粒重差异显著。在种植密度为5000~8000株/亩时,不发生倒伏,当种植密度增加至9500株/亩时,发生1级轻倒伏,说明密度过大易发生倒伏。
  辽杂37在种植密度为8000株/亩时产量表现最好,实际亩产为724.9kg,比5000株/亩增产180.4kg,增幅为33.1%,但当密度为9500株/亩时,产量反而下降,各处理产量表现为:8000株>9500株>6500株>5000株。经数据分析得知,辽杂37的最适宜种植密度是8000株/亩。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高粱新品种辽杂37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株高、穗长、穗粗、穗重、粒重等生育性状数值逐渐减小,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产量则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植株抗倒伏能力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辽杂37最适宜种植密度为8000株/亩,实际亩产为724.9kg,比5000株/亩增产180.4kg,增幅为33.1%,但当密度为9500株/亩时,发生一级轻倒伏,产量反而下降。
  由于试验是在灌溉条件良好的试验地中进行的,且各处理密度设置相差较大,造成试验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辽杂37随种植密度增加实现最大产量的临界值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建议针对旱平地及本试验未涉及的种植密度继续进行试验调查,通过设置不同的密度趋间,探索高粱更加合理的种植密度,实现高粱持续稳定增产。
  (作者单位:122400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47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