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汉语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玉平

  摘 要:普通词语如何演变成为专业术语的过程十分引人注意,各个学科领域都非常关注本学科术语的发展演变情况。汉语训诂术语是如何由一般词语术语化而来,同样引人注目。文章以常用训诂术语为例,通过文献考察、定量、定性、统计、归纳等方法,研究这些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演变规律,不仅可以解决训诂术语的标准、内涵和功能分析等分歧问题,而且有助于探讨普通词语的术语化过程和一般演变规律。
  关键词:训诂术语;术语化;演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H083;H10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3.003
  Abstract:The process by which ordinary words evolve into technical terms is remarkable, and every subject field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ts own term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exegetics, how the exegetical terms come from the general terms is also remarkable. Taking the commonly used exegetical terms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statistical induc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rminological process and evolution law of these exegetical terms, it can not only solve the divergence of terminology standard,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analysis of exegetical terms, but also help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erminology and general evolution of common terms.
  Keywords:exegetical terms;terminologization;law of evolution
  收稿日期:2020-01-07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语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演变规律研究”(TJZW15-011)
  作者简介:李玉平 (1973—) ,男,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通信方式:yple@163.com。
  术语化与非术语化相对,是指某一词汇单位由普通词语范畴向术语范畴的过渡。术语化一般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指语言中的某一词汇单位开始用于某一专业领域并开始行使某种类乎术语的功能,二是指该词汇单位由非术语或准术语正式取得术语资格的过程①[1]。普通词语如何演变成为专业术语的过程十分引人注意,各个学科领域都非常关注本学科术语的发展演变情况。汉语训诂术语如何由一般词语术语化而来,同样引人注目。
  一 汉语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演变规律研究现状
  当前系统探讨汉语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及演变规律的论著尚比较缺乏,已有研究总体看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已有讨论专科术语术语化过程问题的论著集中在外语翻译领域和科技术语相关领域,而讨论汉语训诂术语的术语化问题较少。外语翻译领域的论著,较早的有梁镛的《术语化和术语翻译》[2]和《试论词义术语化流程中的转换机制及语义特征》[3],其后研究者有陈普宪[4]、王利众、孙晓薇[5]、郑述谱[1]、李在辉[6]、李丹[7-9]、信娜[10]、戴凌靓[11]、张明[12]、龚琪峰[13]、陈晓棠[14]等②;科技术语领域的论著较早的有胡忆沩《泄漏与密封的术语化研究》[15],其后研究者有杨福义[16]、郝克俊等[17];社会科学术语领域的论著有李更的《“校勘”的术语化过程及相关问题》[18]、李凯的《法律语言:通俗化与术语化并重》[19]、秦桦林的《“敦煌学”一词的术语化过程》[20]、胡玲的《道教词语的术语化与非术语化研究》[21]、丁艳的《术语词语非术语化的语义变化形式及其影响》[22],其后研究者有江娜 [23-24]、王秀文[25]等;已有探讨训诂术语术语化过程的论文少见,我们曾发表《试析郑玄注释术语“之言”的来源》[26]《郑玄的注释用语“谓若”及其对后代的影响考察》[27],并在指导学生硕士论文时做过一些尝试[28],但研究还比较初步,缺乏现代术语学的理论背景知识和术语化理论的指导。
  2.已有讨论汉语训诂术语的论著集中在术语的内涵和功用层面——或专门讨论某位古代学者、某部专书所用训诂术语的内涵和功用,或讨论术语理论和术语规范化问题,而讨论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的不多。许多古代汉语和训诂学教材中都会涉及训诂术语的内涵和功用的介绍和探讨,如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29]、郭在贻《训诂学》[30]、周大璞《训诂学初稿》[31]等;讨论某位古代学者或专书所用训诂术语的内涵和功用,如徐朝华《〈尔雅〉中的训诂术语》[32]等;讨论术语理论和术语规范化问题,如王宁《训诂学原理》[33]等。
  3.现代术语学的理论宏观构建已经初步完成,但各专科领域术语的发展规律、理论总结等研究尚缺乏。现代术语学相关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集中体现为路甬祥院士主编的“中国术语学建设书系”③,其他还有刘青[34]、郑述谱、叶其松[35]等学者的研究。各位专家关于中国現代术语学的宏观构建、国内外术语学研究现状、术语结构分析、术语学派、术语规范化等关注很多,但对于各分支学科术语的术语化问题讨论不多,也鲜涉及汉语训诂术语的术语化问题,可喜的是郑述谱曾给出术语化的定义,龚益曾较早讨论“一般术语形成的过程及其特点”。   二 汉语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就训诂学领域而言,该研究能够彻底解决训诂术语内涵、功能等的认识分歧问题。传统的训诂术语是否够术语资格,训诂术语的确切内涵和功用是什么,“读如”“读为”“之言”等术语是单一功能还是多种功能,同一功能的术语为何都分别选用了不同的术语来说明,如拟音选用“读如”与“读若”,说明假借选用“读为”与“读曰”,说明语源选用“之言”与“之为言”,下定义选用“曰”“为”与“谓之”,说明正误选用“当为”与“当作”,每组内部各术语名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以往研究单纯做共时的统计分析还不足以解决,专项开展历时的研究,弄清术语名称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脉络,弄清楚每个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规律及术语的表达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就汉语史领域而言,该研究能有效地推动汉语发展历史进程中普通语词与专业术语之间的转化机制和规律的研究。汉语发展进程中有诸多规律,学界(如董秀芳[36]、陈宝勤[37]等)已经系统开展研究的有汉语结构的词汇化、词汇的语法化、音节的语素化、语素的词缀化、词义的转化新化等,但这些研究都无法揭示汉语发展中普通词语变成专业术语的术语化进程和规律问题,因为术语既包括词也包括短语,术语化的同时还可能伴随着专业术语变成普通词语的非术语化以及术语转移(即属于某一学科或理论的术语转变成另一个学科或理论的术语现象)问题。学者赵亘、朱建华 [38]关注德语中计算机专用语词汇和共同语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尝试。
  3.就现代术语学研究而言,该研究有助于揭示专业术语术语化可能经历的共同历程和规律,从而补充和完善现代术语学理论。揭示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规律,可以与其他学科术语术语化过程和规律相比较验证,从而探讨专业术语术语化可能经历的共同历程和规律。
  三 漢语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演变规律研究的研究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首要探讨汉语中常用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演变规律。可以选择郭在贻《训诂学》教材中“训诂的术语”所列“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和“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4组常用训诂术语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这些术语的产生时代、首先使用者以及这些术语是如何从汉语中的普通语词发展演变为训诂术语的,揭示这些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轨迹和演变机制。
  2.设计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训诂术语术语化个案梳理”,分别对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等14个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进行分析。二是最终的“训诂术语术语化过程规律总结”。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个案梳理。探讨4组14条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及演变规律。包括:①每个训诂术语在文献中首次使用的时代;②某个术语由一般语词转化为训诂术语的具体标准;③某个术语由一般语词转化为训诂术语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④某个训诂术语改造工作的完成者;⑤某个训诂术语有哪些异形同义的术语;⑥某个术语由一般语词转化为训诂术语的内在机制;⑦大量使用某个训诂术语的代表性文献和使用者及相应的使用比率;⑧某个训诂术语的术语性质最先认定者;⑨某个训诂术语的语言单位属性认定,属于词还是短语的判定。(2)规律总结。在个案研究基础上,借助现代术语学和汉语术语化理论背景,对比已有其他学科术语化规律,总结训诂术语术语化经历的一般规律,进而探讨专业术语术语化可能经历的共同历程和规律。
  3.明确重点难点
  4组14条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进程描述和训诂术语术语化机制是研究重点。难点主要有:(1)材料辨析难。每条训诂术语从产生、发展到后代学者的理论总结,时间跨度非常大,涉及文献材料范围广。既涉及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献资料,也涉及后代传世文献材料;既有正文文献资料,也有注释材料或辞书训释材料。要对每条训诂术语涉及的文献材料仔细阅读分辨。术语所在文本材料属于哪个时代,是否是伪书;使用该术语的学者属于哪个时代;某个术语的使用是否有版本异文,哪种情况更符合实际等,都需要仔细分辨和考察。(2)如何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难在归纳。单纯梳理几组常用训诂术语的产生和历时使用情况,还只是提供了某个训诂术语在文献中的使用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术语化机制以及专科术语共同的术语化规律,将同类现象归纳出来,才更有价值。
  四 汉语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方法和示例
  1.研究方法
  选择郭在贻《训诂学》中4组14个常用训诂术语为研究对象(这些训诂术语学界认同度较高,分歧较少),探讨这些术语各自的术语化过程及演变规律。具体操作:
  (1)材料限定与海量电子典籍检索相结合。古籍浩如烟海,无法穷尽举例,我们限定考察所选术语在甲骨文、金文、“十三经”及《十三经注疏》中的使用情况,并用《故训汇纂》等辞书和训诂学研究论著等辅助判断术语含义,寻找相关术语变体线索,再利用现有数字化大型古籍文本库(如《四库全书》电子版等),对所选训诂术语及其变体在各个时代文献的实际用例进行海量检索,希望尽可能全地搜集训诂术语的典型文献用例,然后根据研究需要适当取舍。
  (2)文献考证法和训诂学方法。文献中出现与所考察的训诂术语形态相同的字组,不一定是训诂术语,这需要用文献学和训诂学的方法结合语境研究字组含义,以确保分析意见的正确性。
  (3)定量分析法。针对某一训诂术语的术语化判定时,可建立相关资料库,做定量统计分析。既可说明当时该术语的术语化程度和应用普及度,也可保证结论的客观性。
  (4)定性分析法。主要用于对训诂用语是否已经术语化的判断,其他诸如训诂术语所处的时代、术语化具体标准、经历的发展阶段、语言单位属性认定等。
  (5)系统归纳法。在全面调查、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归纳训诂术语使用的特点、规律、术语化过程等,从而探讨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和共同发展演变规律。   2.研究示例:训诂术语“之言”的术语化过程
  (1)文献查检和分析:借助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四库全书》电子版检索考察“之言”字组在甲骨文、金文、“十三经”、《十三经注疏》中的使用情况,并借助注释家的总结分析及《故训汇纂》等工具书辅助判断“之言”字组的含义。
  (2)梳理“之言”的术语化过程④。我们认为大约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普通语词阶段。最初使用时,“之”和“言”是两个尚未凝结在一起的词,二者各有自己的含义。需要排除“之言”中“之”是代词或表示定中关系结构助词的字组,判定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和表示动词性的“说话”的“言”组成的“之言”字组[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礼记·祭义》)]才是后来训诂术语“之言”的来源,因为这样的“之言”是谓词性结构,与训诂术语“之言”的结构性质相同,而且功能相当的训诂术语“之为言”也是谓词性结构。“为言”也就是“言”,只不过增加了一个“为”字,突出了后面“言”的谓词性,以与体词性的“言”区别。
  第二阶段,“之言”与“之为言”的进一步凝结化和各自功能的分工日渐明显。由于“之”与“言”和“为言”经常性连用,因而“之言”和“之为言”有了凝结成固定用语的可能。用例很多,"十三经"中“之为言”有34例,“之言”有89例。
  第三阶段,凝固化的“之为言”由一般地表达“说”或“谈”的含义发展出专门用来表示解释性的含义。先是发展出对主语的解释说明,如《易·乾·文言》:“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到被用来解释语词的含义,如《孟子·尽心下》:“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以及《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到了这一阶段,“之为言”已经大量地被用来解释词语。
  第四阶段,“之为言”用于解釋语词的用法为后来东汉训诂学家所沿用,并被用到注释当中解释词语。开始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如:“,葩之总名也。之为言微也。微纎为功,象形。凡之属皆从。”
  第五阶段,在注释中,“之为言”释义沟通功能转为专门用“之言”来表示。这个工作主要是由东汉郑玄完成的。郑玄继承了前人用“之为言”解释语词的用法,但将“之为言”的释义沟通功能改由“之言”来承担,而尽量少用“之为言”。郑玄笺注中使用“之为言”7例,而“之言”达200例以上。这一阶段的“之言”已经属于训诂术语。
  (3)“之言”“之为言”的语言单位属性:是短语型术语而不是词汇型术语,属于动词型术语。
  (4)总结“之言”的术语化规律:“之言”作为普通词语,在文献使用中含义并不单一,只有某一种类型后来被用于解释,即表示谓词性的“之言”与“之为言”,二者在文献中并存。“之为言”由一般地表达“说”或“谈”的含义发展到表示对主语的解释说明,到用来解释语词的含义(准术语化),到“之为言”的术语化(许慎完成),再到“之为言”的术语功能转为“之言”的术语功能(郑玄完成)。
  (5)清代学者段玉裁、孙诒让等才明确指出“之言”的术语性质。
  五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汉语训诂术语的术语化过程、术语化规律等的研究,是术语学、汉语史、训诂学三个领域相结合的研究,这是创新性的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使训诂术语的研究从传统训诂学本体研究的单一领域走向汉语史、术语学领域的研究,而且研究结果预期能够彻底解决训诂术语界定、内涵、功能等的认识分歧问题,讨论训诂术语发展史上的一些相关问题(如训诂术语的首次使用的时代、术语化具体标准、经历发展阶段、改造者、不同训诂术语表现形式、术语化机制分析、文献使用情况、语言单位属性认定、术语首次定性者)等。该项研究还刚刚开始,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注释
  ① В.М.列依奇克曾给出“术语化”的定义:“前两种方法(笔者按,指‘(1)自然语言的词汇单位或者非术语获得或增加术语特征;(2)专门用途语言中其他称名类别的词汇单位转化为术语’)合称为术语化,即术语构成的语义方法,它指以前不具有术语功能的词汇单位,在不改变其形式结构的情况下获得术语功能(成为术语系统的单位)。”参看В.М.列依奇克著,郑利伟、苗雪薇译的《术语的语言基质》[39]。《术语的语言基质》(О языкоьом субстрате термина)原文发表于《语言学问题》(Вопрó сы языкозн ния)1986年第5期。
  ② 其他再如,叶其松的《俄国术语学研究综观》(《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2期,第11页);马爱英、成景文的《Executive Summary中译探微》(《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5期,第42页);金其斌的《“信息化”的英译及学理思考》(《中国科技术语》2010年第5期,第31页);郭立秋的《钢铁冶金资料中的术语翻译例析》(《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第1期,第29页);罗季美的《机器翻译中的术语错译分析》(《中国科技术语》2013年第1期,第42页);冷冰冰的《译者术语管理的理论支撑问题》(《中国科技术语》2015年第1期,第7页);仇蓓玲的《基于术语系统经济律的文学术语英译现状分析及方法探讨——NUTERM文学术语系统考察》(《中国科技术语》2017年第6期,第40页)。
  ③ 书系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包括龚益《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2009),刘青主编《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2010),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2011),(奥地利)欧根·维斯特著、邱碧华译《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第3版)(2011),(俄罗斯)格里尼奥夫著、郑述谱等译《术语学》(2011),(奥地利)赫尔穆特·费尔伯著、邱碧华译《术语学、知识论和知识技术》(2011),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2011),温昌斌《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实践与理论》(2011),郑述谱《术语学论集》(2014),刘青《中国术语学概论》(2015),等等。   ④ 此节详参李玉平的《试析郑玄注释术语“之言”的来源》(《古籍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0-144页)。
  参考文献
  [1] 郑述谱.从术语学角度说“进化”及其泛化[J].求是学刊,2006(4):23-26.
  [2] 梁镛.术语化和术语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86(1):20-25.
  [3] 梁镛.试论词义术语化流程中的转换机制及语义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1988(3):329-338.
  [4] 陈普宪.刑侦文书术语化初探[J].海南师院学报,1995(4):66-68.
  [5] 王利众,孙晓薇.俄语科学语体中的术语及术语化问题[J].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49-50.
  [6] 李在輝.日用英文词语在国际经贸实务中的术语化[J].中国西部科技,2010(31):63-66.
  [7] 李丹.日常词汇翻译术语化类型考[C]//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广州: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交流部,2011:219-223.
  [8] 李丹.日常词汇翻译术语化类型考[J].中国科技翻译,2012(1):9-11,5.
  [9] 李丹.日常词汇汉译术语化机制[J].中国科技翻译,2013(2):1-4,47.
  [10] 信娜.术语翻译的术语化探究[J].外语学刊,2012(1):125-127.
  [11] 戴凌靓.以“衍生词汇理论”剖析信用证中术语化日用语的汉译[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3):103-106.
  [12] 张明.俄语中的术语化和非术语化[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1-63.
  [13] 龚琪峰.“经济”回溯——本体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术语翻译[J].中国科技术语,2018(2):5-11.
  [14] 陈晓棠.医学俄语术语特点及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术语,2019(5):28-32.
  [15] 胡忆沩.泄漏与密封的术语化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6(10):120-122,126.
  [16] 杨福义.云计算与相关术语概念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8(5):47-51.
  [17] 郝克俊,余芳,任超,等.浅论气象术语标准研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术语,2018(5):9-16.
  [18] 李更.“校勘”的术语化过程及相关问题[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4):13-18.
  [19] 李凯.法律语言:通俗化与术语化并重[N].检察日报,2013-11-05(03).
  [20] 秦桦林.“敦煌学”一词的术语化过程[J].敦煌研究,2014(6):129-136.
  [21] 胡玲.道教词语的术语化与非术语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1-75.
  [22] 丁艳.术语词语非术语化的语义变化形式及其影响[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2):133-135.
  [23] 江娜.汉语经济学术语及其英译术语系统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2018(1):5-10.
  [24] 江娜. 隐喻型术语的修辞特征研究——以经济学英文术语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19(1):21-25.
  [25] 王秀文.术语学视域下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2019(3):52-56.
  [26] 李玉平.试析郑玄注释术语“之言”的来源[J].古籍研究,2006(1):140-144.
  [27] 李玉平,解植永.郑玄的注释用语“谓若”及其对后代的影响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7-24.
  [28] 王嘉琦.常用训诂术语的起源及形成过程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29]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615-618.
  [30] 郭在贻.训诂学[M].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47-51.
  [31]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3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69-278.
  [32] 徐朝华.《尔雅》中的训诂术语[J].南开语言学刊,2009(2):131-137,181.
  [33] 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20-31.
  [34] 刘青.关于加强术语学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J].中国科技术语,2007(5):5-9.
  [35] 郑述谱,叶其松.术语编纂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36]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37]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8] 赵亘,朱建华.专用语词汇和共同语词汇的相互影响:以德语计算机专业词汇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09(5):22-27.
  [39] 郑利伟,苗雪薇.术语的语言基质[J].中国科技术语,2018(3):27-35,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66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