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由“二维码”英译引发的对术语翻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首先搜集“二维码”的多种英文表达,从而引出该概念的乱象,接着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从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和种差等多角度进行深度解剖,发现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英文表达“QR code”只是“二维码”的一种,并非其准确译法,据此总结“二维码”术语英译的困难以及从中发现术语标准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术语翻译在生活中的应用特点。
  关键词:二维码;条码;QR code;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9.02.008
  
  Thoughts on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 Expression of “二维码 ”// CHEN Jing, FANG Rongjie
  Abstract: We firstly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二维码”by collecting its various English expressions. Then, we adopt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二维码”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s well as genre and species. We find that “QR code”, which is the most frequently seen in daily life, is not the exact translation of “二维码”; it is just one type of two-dimensional barcodes. We also summarize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二维码”into English and problems in terminology standards, and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in daily application.
  Keywords: two-dimensional barcode; barcode; QR code;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术语也成为人们生活语言的一部分,“二维码”便是其中之一。二维码承载着大量信息,在购物、获取信息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二维码在多数的手机应用软件、宣传单册上的英文表达为“QR Code”(即Quick Response Code,意为快速反应码),但《人民日报》于2017年10月在微博发布的网络热词翻译中,将“二维码支付”翻译成“two-dimensional barcode payment”。那么,“二维码”的最准确的英文表达究竟是什么?
  一 “二维码”的多种英文表达
   通过查询网页、在线字典、机器翻译、语料库和标准类文献,“二维码”的英文表达大致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词典和翻译软件多数将“二维码”译为“QR Code”,除此之外,各种表达方法的差异主要在于:“二维”译作“2-dimensional/two-dimensional/two dimensional/2d”,“码”译作“code/bar code/barcode”。要想选出更为合适的英文表达组合,就需要拆解“二维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二 “二维码”的内涵
  1. “二维码”的属——何为“码”
  
  首先需要明确“二维码”所在的“属”,即其范畴——“码”。单从表1来源于一本词典显示的专利文献来看,使用“code”的情况更多。但仅凭一个“码”字,我们无法判断其意义究竟是“code”还是“bar code”或“barcode”,所以要追溯到二维码的上位概念。
  “码”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中文里,它可以是代码、密码、砝码等;英文中的“code”也一样,有密码、代码甚至规则等含义。如果使用“code”来翻译“二维码”中的“码”,难免有扩大其上位概念之嫌。再谈条码,它是一种可供电子仪器自动识别的标准符号,是由一组黑白相间、粗细不同的条、空符号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组成的标记[1]。此处对“条”和“空”的描述容易令人产生条码即一维条码的错觉,实际上,这里的“条”指的是条码中反射率较低的部分(黑色部分),“空”指的是条码中反射率较高的部分(空白部分),而非具体的形状或形态。日本规格协会给出了更加清晰的定义:条码是可供机器识别的信息符号,由对象表面高反射率区域和低反射率区域的组合而形成,两个区域分别转换为“1”和“0”[2]。无论定义发生怎样的变化,条码的最初形态为一维码,后为解决一维码的不足,信息容量大、纠错功能强的二维码应运而生,也就是说一维码和二维码都属于条码,这是该领域多数学者的共识[1-3]。这里的“码”不是代码或密码(code),而是条码(bar code或barcode)。
  弄清楚此处“码”的含義之后,再来关注英文中“条码”的具体形态:“bar code”还是“barcode”。在权威词典中,剑桥和朗文使用的是“bar code”,牛津和柯林斯使用的是“barcode”,四部词典对这一概念的定义相差无几,归纳可得:条码是由不同粗细线条(thick and thin lines)组合而成的、印在产品包装上可供机器识别的图案(pattern)。可以看出,四部词典对条码的定义都是一维条码,缩小了条码的内涵。不仅不同词典给出的表达形态不同,国际或国家标准中使用的表达也不尽相同,如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网站中使用“bar code”的标准文件多达4100份,还出现“bar-code”的形态,但无“barcode”;我国2001年发布的国家标准《条码术语》也把“条码”译作“bar code”,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使用的却为“barcode”。   从词典定义上来说bar code和barcode内涵相同,只是表达形态不同,那么哪种表达使用频率更高呢?表2总结了两种表达形态在各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
   从表2可以看出,COCA和BNC中“bar code”的使用频次更高,而在网络语料中,barcode的使用频率更高。COCA和BNC的语料来源种类丰富,涵盖了口语和书面语。但有关条码的语料较少;网络语料不一定符合学术规范,但数量多。单凭以上的数据很难断定究竟哪种表达才是最准确的。在语料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多数情况下,“bar code”作为主语和宾语出现在句子中,当需要使用这一概念作为定语时,“barcode”的使用频率更高,如“barcode reader”“barcode scanning”等。由此看来,“barcode”除了可以作为名词充当主语和宾语的成分以外,很多时候还能充当定语对其他成分进行修饰,在句子中发挥的功能较“bar code”更多。因此,选择“barcode”的表达形态适用率更高。
  2. “二维码”的种差——如何表达“二维”
   从表1可以发现“二维”有“2-dimensional/two-dimensional/two dimensional/two-dimension/2d/2D”6种表达方法。事实上,这些表达差异并不大,无需做过多的概念解释,但在英文中如何表达“二维”,就涉及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术语翻译要考虑相关术语的系统性[4],上下级术语要体现种属关系,即“二维码”的“码”既然是“条码”,那就应该使用“barcode”来进行翻译,显示出其范畴;同时系统性还要考虑同级之间的并列关系,比如一维码、二维码,还有方兴未艾的三维码,这些术语必须是成套的,表达形式应该相类似。可辨性注重差异性,要将相关、相通、相反、类似术语都纳入考虑[4],在“二维码”的相关术语系统内,只要辨明“一维”“二维”“三维”的惯用表达即可。
  在以上提到的6种表达中,首先可以排除“two dimensional”,因为“two dimensional barcode”不符合名词复数的语法规则。其次可以排除“two-dimension”,因为“二维”在此处应为修饰性成分,宜取其形容词形态。“2-dimensional”和“two-dimensional”的区别仅在于翻译“二”时一个使用阿拉伯数字,一个使用英文拼写。事实上,英文句子一般不能以阿拉伯数字开头,在专利或标准文献中“one-dimensional”“two-dimensional”以及“three-dimensional”等是更为科学严谨的表达。剩下的“2d”和“2D”,区别在于“D”的大小写,英文缩写中,首字母通常取其大写的形式,所以可选“2D”。
  概而言之,“二维码”的英文应选用“two-dimensional barcode”,其简写形式为“2D barcode”。其实,辨明“二维码”“一维码”(one-dimensional barcode,或1D barcode)以及“三维码”(three-dimensional barcode,或3D barcode),它们的翻译也就不言自明了。
  3.“二维码”的外延
   行文至此,一直未提及表1中多數词典和翻译软件给出的译法“QR Code”。这个问题涉及二维码的外延。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5],二维码的典型码制有PDF417、QR码、Data Matrix码、Maxi code码、龙贝码、CM码、GM码和我国自主研发的汉信码等。也就是说,QR码(QR Code)只是二维码的一种,可以说QR Code是二维码,却不能反推二维码即QR Code。
  三 结 语
   分析“二维码”这一简短又熟悉的术语翻译时,多次遇到难以选择的困难,原因可总结如下:(1)“二维码”英译的多样性:这些英文表达看似相似,可是要具体从中做出选择,需要进一步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将其拆解开来进行深度剖析,同时还要将其置于其所在的术语系统中,验证其可行性。(2)词典表达形态的不一致性:同样是权威词典,但有的“条码”是“bar code”,有的是“barcode”,这在实际生活中不影响理解和使用,但从学术的角度来讲,缺乏一致性。(3)词典定义与学术定义的差异性:词典定义偏生活化,十分形象,却缩小了“条码”的概念范围,给概念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4)标准以及专利文献表达形态的不一致性:在上文提及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网站中,就有“bar code”和“bar-code”两种表达形态,这与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表达又不一样。除此之外,在免费专利查询网站(FPO)上,各专利标题关于二维码的英语表达也是多种多样,难以完全统计。
  在探讨“二维码”英译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虽然国家标准早已制定出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也已公布,但是标准的应用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一点可以从“二维码”的多种表达形态中看出。术语标准的意义在于给行业领域提供一套统一的工具,供专业人士使用。术语翻译的过程,也是建立标准的过程,这个标准之中含有知识,所以术语翻译也肩负着知识传播的任务。不被使用的术语标准形同虚设,其中蕴含的知识也只能沉睡在词语的表象中。这便是术语标准存在的一个问题。
  跳出学术范畴,回到生活中,多个术语表达相同内涵或许不影响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辨析术语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就没有意义。辨析能够让我们从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多个层面去看待术语,从而加深理解;换言之,辨析术语是向真理靠近的途径之一。最后,在这个案例里,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二维码确实就是“QR Code”,虽然它不是二维码的对等翻译,却是符合现实状况的。这也告诉我们,翻译不仅要忠于原文,还要回到原文对应的现实,考察其现实性。
  参考文献
  [1]韦元华, 舟子. 条形码技术与应用[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2]Kato H, Tan K T, Chai D. Barcodes for Mobile Devic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3]黄红, 黄才骏. 条码的奥秘[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4]侯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2005)[J].上海翻译,2009(2):69-73.
  [5]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二维条码技术与应用[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32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