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我国有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新工科”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一种工程教育的与时俱进的新观点。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工科”的专业定位,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生对于工程实践技能的学习兴趣,实现对区域电子信息新经济发展的促进及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转型。实践证明,本文的改革措施效果良好。
  关键词
  新工科;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TN2-4;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8 . 90
  0 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虽然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等与电子信息新技术相关的行业都普遍存在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目前及将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存在的电子信息类人才缺口,都揭示出电子信息类工程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新工科”这一概念是致力于解决旧的工科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关于工科教育的新理念,新工科的新不是特定的,静止的,而是广义的动态的[1]。自2016年新工科概念提出以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教育部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提出之后,提出了加强新工科建设的工程教育重大改革。
  根据教育部近期发布的本科专业备案与审批结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于新工科专业[2-4]。电子信息类工程教育跟高校所在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电子信息类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滞后,就跟不上区域产业发展的步伐。所以,研究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工科’转型,对促进区域电子信息新经济的发展及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工科教育的研究现状
  新工业的发展亟需大量的新工科人才,也催生了研究者们对新工科建设的关注。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助力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关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中国科学院大学于2016年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进行新工科教育,北京大学也通过试验班的形式探索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本科生提供了灵活的专业培养方案和弹性的学制,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作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典型在新工科理念的研究及践行等方面走在了国内同类型高校的前列[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表示,对于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组织方式应该“由地方高校参加,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开展地方高校新工科研究和实践。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汕头大学共同牵头联系”。在教育部的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教学科研人员也对新工科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10]。
  2 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如思想观念桎梏、教学内容固化、协同办学模式发展不畅、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弱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工科”的专业定位,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生对于工程实践技能的学习兴趣,实现对区域电子信息新经济发展的促进及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转型。
  (1)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工科”的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地方高校最重要的属性是“地方性”,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职能应该定位为地方电子信息新经济的发展服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开设均以能够有效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为目的,办出特色。
  (2)研究有效的协同办学模式。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本校其他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与国内知名信息类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协同创新、与地方电子信息企业的协同开发的“三协同”办学模式。
  (3)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生对于工程实践技能的学习兴趣。设计合理的师资力量培训方案,学习及探索实践项目或课题的申报、研究及成果发表等的技巧及方法;研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探索学生参与教师的实践项目的合作机制。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通过上述研究,解决了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问题,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突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协同”办学模式培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解决了目前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
  长沙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模式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长沙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为试点对象,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实践项目的实施、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1)制定全面的项目实施计划。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通过外出调研和专家论证,争取经费,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应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制定科学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本校其他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路径,例如开展与机电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数学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合作,将本专业在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数据传输等领域的专长与不同的应用背景结合,培养学生的跨界应用能力。   探索与国内知名信息类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协同创新。根据对201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统计结果,有部分学生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国内注重实践教育的私立教育机构的培训。目前国内知名信息类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比课堂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师资在实践项目开发方面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国家对于此类具有创新创业孵化功能的企业也具有相关的扶持政策。
  加深与地方电子信息企业的协同开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直紧密关注长沙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实践项目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长沙市多家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在学生实习、技术开发、创新创业培训等方面有进一步深入合作的意向,为项目“三协同”办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3)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生对于工程实践技能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长沙学院对于教师培训的支持政策,利用项目经费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工科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紧紧把握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组织项目组教师了解长沙市电子信息相关产业的技术需求,积极承接企业申报技术攻关等横向项目,探索学生参与横向项目的激励机制,扩大学生参与横向项目的参与面,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深度;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等项目的指导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对于专业实践的兴趣,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技论文、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的撰写或申报,提高专业素养,近两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发表了多篇科技论文,授权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3 结论
  总之,在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新工科建设,以解开思想观念的桎梏、避免教学内容固化、探索协同办学模式、加强师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强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工科’的专业定位,实现对区域电子信息新经济发展的促进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转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40-43.
  [2]靳标,张贞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对策[J].高教学刊,2019(12):65-66+69.
  [3]毕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1):143-144+147.
  [4]欧先锋,张国云,何伟,赵林,涂兵,陆有丽.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22(01):94-97.
  [5]夏建国,赵军.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OL].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5-19+65.
  [6]徐权,赵晓春,刘永皓,董云峰,成宝芝.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专业集群建设研究与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3):109-112.
  [7]张爱华,刘洲峰,杨艳.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9,30(02):85-89.
  [8]黎海生,夏海英,宋树祥.基于新工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4):200-202.
  [9]周远,陈英,孙利平,胡放荣,张竹娴,刘安玲.新工科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02):131-134.
  [10]张洁寒,张瑜.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18):28-3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82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