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竹山县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竹山县位于湖北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境内生态环境优良、生物资源丰富,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全县农业产业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但日益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则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较大影响,成为竹山县的主要污染源。故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竹山县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并探讨了改善对策。
  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经济水平,扩大了农业种植规模,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渐渐显露出农业种植活动带来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大量施肥给周边自然环境形成了较大影响,导致土壤污染、农作物药品残留、水污染等自然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因而,如何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变得至关重要,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才能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农业增效。
  一、竹山县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1、群众环保意识不强
  群众环保意识不强,无疑是导致面源污染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较为偏远的部分地区,群众缺乏参与积极性,没能良好发挥出主体作用,进而自然无法获得理想的面源污染治理效果。
  2、大量使用农业投入品
  因为竹山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仍存在较为显著的传统农业特征,如大水大肥种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等,农民十分依赖土地,再加之利益引导机制的缺乏,部分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生产效益,就选择大量使用农业投入品。
  3、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
  伴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污染更为集中,各类问题愈加严重。比如,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变多,但这些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大部分露天堆放,任意排放生活污水,进而污染了河流、水库。
  二、改善竹山县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1、加强宣传动员,营造保护氛围
  想要使面源污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就应重视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加强宣传动员,加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对此,要对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做合理运用,教育全县人民怎样科学正确地处理农村生活、生产中的面源污染,引导县内人民树立起正确的环保观念。同时,桌数农业面源污染公众投诉中心、举报网络平台和举报电话的设置,使村民可更多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中,进而使面源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2、加强政府领导,健全长效机制
  要想推进竹山县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并且这项工作与全县人民的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在绩效考核机制中纳入绿色GDP,将绿色GDP指标加入到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当中。要想保证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健全的环境整治机制作为保障。各个部门在開展环境整治工作前,要结合具体的治理情况,着手科学机制的制定,责任到人,合理分配工作,从而确保环境质量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3、坚持因地制宜,减少农药用量
  地区不同人文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都会存在差异,在治理环境的时候,需要结合区域的实际特点,着手相应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加强检测和调查农村面源污染源头,积累基础数据(面源污染的现状和类型等),如此有助于面源污染检测防控体系的建立,也能提供给全县农业环境安全评估一定参考。同时,要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科学用药为辅,生物、物理及农业为主,采用专业化统防统治,培养专业人才与组织,示范先进植保设备。实施以IC卡为载体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机制,向企业、农民等实施主体,补贴沾虫板、太阳能杀虫灯、高效电动喷雾器等,通过先进高效的杀虫技术与喷雾设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获得更好的病虫害防控效果,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此外,通过加强对农资店的监管,保证农田使用低残留、低毒高效、生物农药,避免使用高残留、高毒的农药。
  4、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
  要使竹山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以显著改善,需要一定经费的支持。所以,为了使本地农业技术发展拥有良好的物质保障,须加大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当地农业主管部门须对地区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密切和各部门间的沟通,优化配置,形成社会共同参与、政府为主导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机制,将地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主管部门应通过“农业科技推广财政专项和耕地保护”、“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建设事业,引导当地各界人士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以使当地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得以提升,实现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的营造,使面源污染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总之,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较多,若其得不到良好治理就会给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并且,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必由之路。故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探索、思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作者单位:442200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农村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59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