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追问将文本阅读推向纵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问艳

  摘要: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重难点知识,不是学生通过自主研讨就能解决得了的,需要语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特别是对预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研讨后,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巧用追问,可以将文本阅读推向纵深,这时“趁热打铁”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本阅读 巧用追问
  
  新的课堂模式在画川高级中学开展以来,课堂上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讲课的形式。课前精心编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寻疑;课中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精讲提高;课后练习巩固,优化补偿。提倡“五让”:书本让学生去读,见解让学生去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去议,规律让学生去找,总结让学生去写。新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干枯的心田得到了滋润,生命的绿洲中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重难点知识,不是学生能够自主研讨就能解决得了的,很需要语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特别是对预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研讨后,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巧用追问,可以将文本阅读推向纵深,这时“趁热打铁”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身的人文内涵,或情或理,或史或哲,或雅或俗,预设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为追问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追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大”中追“细”。在追问时,我们需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而进行。因为学生往往先整体感知文本,容易关注课文中宏观的显眼的内容,而对于某些细节则会视而不见。因此,我们在学生对文本的大背景、大范围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后,迅速过渡到对细小、关键的环节的追问。学习《琵琶行》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江头送客――夜闻琵琶――自述身世――自伤迁谪――重闻琵琶,追问:为什么白居易不惜笔墨详写琵琶女的身世?明写琵琶女,暗写自己。集中笔墨写琵琶女早年如何技艺绝伦,辉煌得意,老大了又是如何门前冷落,凄凉孤苦,诗人正是抒写自己的仕途不幸。
  先“广度”后“深度”。可以先从知识的积累入手,从横向联系的广度追问,引导学生收集相同的资料和素材,然后再从深度追,带领他们追寻文本的思想内涵、情感的真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我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引导学生抓意象分析愁情。剖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问:“酒”这个意象的有什么特定内涵?学生回答:酒是“愁”的象征。这时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学生思考举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继续追问:为何说是“淡酒”?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归纳得出: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两个追问及时拓展了对意象理解广度和深度。
  “表”中追“里”,由“此”及“彼”。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探究的心理,将问题设计的更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觉得解答问题的过程像做思维的体操。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之后,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趁热打铁拓展性追问,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面对这一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马上思考,自由发言。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如果说豪放派是《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派就是《夜半小夜曲》……通过这样的一个追问,使学生对婉约派与豪放派的词风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追问,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中教师必要的引导必须存在。在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时,在学生理解比较模糊时,在学生思考路径无向时,在学生的表达或用词不准确时……教师适时适度介入,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解。
  对个别学生的发言,可以追问他人,激发全体同学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比较、辨别,启动高质量的生生互动。对个别学生的发言进行提升。教师的理解应该高于学生,当学生的理解或表达不够准确是,教师通过追问,及时点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各方面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的发展更有高度、宽度和深度。语文课堂的追问不仅有提示功能、促思功能,还有评价功能。丰富的课堂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对、错”等判断式评价外,还可借用“追问”来进行评价。将老师对学生发言的价值判断,隐含在追问之中,既给学生以明确的对错之分,同时又避免直白的判断。
  语文课堂的追问对于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的备课一定要有深度。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要透彻,正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有本领,在学生展示、交流、发言后,通过追问诱发新的“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起生生争鸣,并对相对局部的破碎的学生交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明红.让语文课堂真实生长.江苏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