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燕

   [摘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则必须要以兴趣作为他们学习的内在的“激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人人参与”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能。因此,努力使教学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兴趣 创新 思维
  
  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和谐,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字眼,与改革的浪潮一道荡涤着人们的思想。和谐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我们教育的追求,因为唯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激发求知的欲望,才能为孩子提供自主、全面、和谐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用心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做好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道鼓励的目光,一句赞扬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兴趣萌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赏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包容每个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并正确的加以引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时,以情感为纽带,走到学生们中间。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目光中,获得勇气和信息,大胆地站起来。当他犹豫时,再报以鼓励的目光,暗示他:“别紧张,相信自己。”这样,学生紧张害怕的感觉消除了,思维的闸门就自然地打开了。可见,师生情感的交流,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仅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参与,主动表现的作用。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创新思维的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学习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巧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教具、学具,运用灵活多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例如,在学习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无限的渴望”这一感情基调,启发学生思考:当我们想到战争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一想到战争,我仿佛听到了炮弹炸响的声音,飞机的轰鸣声和孩子们的哭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孩子一张张流着泪的脸”……从孩子们的叙述里,把“话”变成“画”,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突破难点。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这时引发思考:“21世纪已经来到,可是战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今天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伴随着音乐,通过网上互动,在BBS中发表自己的感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创设了这种情境的目的,就是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交流,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语文的思想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们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情感一泻千里,文思泉涌。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让和平永驻人间,让战争消逝成过去。我们一定努力学习,用我们的热血保护好这朵娇嫩的和平之花。”
  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常会产生“喜新厌旧”的心理状态。因此,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停留太久,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方式方法。为了使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创造和智慧,且以饱满的发自内心的热情进行讲授,使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并渴望学习,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胆识,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巧妙指导研究学习,培养交流合作的创新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不断地激发兴趣,深化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他就有多大。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合作交流可以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小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并从中可以寻找自我价值,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针对“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致匣子,后来又为什么找到了”这一难题,学生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这位老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结果,在全班交流时,有个小组竟创造性地将数学中的线段图引进语文课堂来分析、解决语文难题。由此,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交流,学习的动机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
  只要教师给小组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展开合作学习,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例如,在学习中选取学生“兴趣点”来提问,或者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又如,教师在教学《新型玻璃》时,如果直接要求学生找出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学生的兴趣肯定不够浓厚。但是如果让他们以“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的一名推销员的身份去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并向“展示会”的商家们去介绍,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能找出多种答案,甚至是创新地发现解题的方法或答案,并从中获得合作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教师要用“心”去教学,用“心”去培养学生,大胆地去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