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学具操作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 芬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所谓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学具操作对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有效学具 学具操作 作用
  
  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工具性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肩负着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素质的重任。而其中学具的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践、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调动了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手脑并用,和谐发展,在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结合教学实际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使用学具,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使学生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4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个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个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个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3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科学使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学具的操作,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科学使用学具,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巧妙运用学具进行教学,可以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述说和教师的灌输式讲授,通过学具进行消化,既可发展学生思维,又可轻松的化解教学难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学具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展示出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具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性认知,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口算方法,就要运用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凑一凑,捆一捆等操作活动,看到“一凑,二分,三拼”的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以9+4为例:(1)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2)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3)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下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处,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画图,折纸,拼图等形式突破重难点,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科学使用学具,渗透数学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学具的重要作用,能够刺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学生在生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究,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2]小学数学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5.
  [3]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4]小学教学设计.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4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