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探究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令平
【摘 要】目前,数学课堂低效的现象很严重。仔细想想,问题出在学生,根源还在老师。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培养;过分强调教学任务完成,而忽视课堂学生的感受。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体念。
【关键词】教学课堂 探究兴趣 动手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笔者做到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欲望,为学生合作
学习提供机会,并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一、创设生活情景,体验探究乐趣
《新课标》中对数学知识的形成作了精辟的阐述: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有趣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式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一是课中活动能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身体各部得到放松;二是学生边活动边观察,这样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三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如在圆锥的认识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铅笔放入铅笔刀中旋转削成圆锥的活动安排,让学生体验圆锥形成的过程。
二、动手合作实践,开发探究潜能
儿童探究的天性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只有通过恰当的引导才能转化为对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给每个4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手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自制的课件、实物图片等,让学生在画一画、摸一摸、摆一摆、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学习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懂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不是“要我学”,而是表现出“我要学”的强烈欲望。因为学生的数学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主动探究构建起来的,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是模仿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发现”、“再创造”,真正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探究学习的乐园。
三、鼓励参与尝试,激发探究灵感
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参与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题:“甲车从A地到B地要行驶5小时,乙车从B地到A地要行驶7小时,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距中点4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这题的一般解法是求出两车的相遇时间或用比例求解,这样解答确实较为麻烦,因此,笔者启发学生能否考虑运用假设法进行求解。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因为甲车从A地到B地要行驶5小时,乙车从B地到A地要行驶7小时,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35,因此,可假设甲车和乙两车同时从A地和B地相对开出,共同行驶35小时,则甲车行了7个全程,乙车行了5个全程,两车共行了12(7+5)个全程,甲车比乙车多行了2(7-5)个全程,而每一个全程甲、乙两车的路程之差都为:40×2=80(千米),所以12个全程相差:80×12=960(千米)。因此,一个全程为:960÷2=480(千米)。即A、B两地的距离为960千米。这种解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是一种创新的解法,学生也以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回应。
四、建立民主环境,鼓励探究兴趣
建立一种民主、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探究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唤起学习的内驱力,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在讲“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富于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笔者首先让学生准备好一块橡皮泥,让学生用力一摔,要求学生去观察并动手摸一摸摔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然后,将摔出的平面再垂直一下,让学生观察:“这块橡皮泥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棱)继续摔(是三个面),让学生再观察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小结: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我们通过橡皮泥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组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立体信息交流网,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思考障碍时,给予启发、点拔,用亲切的话语鼓励他们,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信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探究的竞争状态,学生在课上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探究能力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沃土。
总之,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数学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6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