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月娣

   [摘要]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优化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是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在愉快的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用心引导,学生就会从心理上、内心深处去感知知识,最大程度去掌握知识、领悟知识、迁移知识,以达到会学的目的。长期以来,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语言表达处于被动状态,表达常常不规范,缺乏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了初中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效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淡薄。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生 学习兴趣
  
  事实上,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趣味性的,具有人文性,最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学科,因为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然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喜爱和快乐。较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导致成绩也不够理想。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值得探究。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么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的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课的入门向导。可见兴趣对于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搞好语文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1)课前有主动预习,课后有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5)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6)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8)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9)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10)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令学生在文山书海中自由徜徉,体会学习语文的无限乐趣。
  二、有民主的教风,创设和谐的情景
  1.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的目的。首先抓住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爱好,利用焦虑、发现、好奇、探究和想象的激励作用,努力采用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文本。通过有兴趣、新颖的方式来呈现文本,设计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运用问题的设计和游戏、模拟等有趣的活动来抓住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维持兴趣并促进学生取得成功。
  2.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交代学习目标和期望,还要变换教学方法,设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活动,提供合适水平的挑战和支持,设计个别的、合作的和竞争性的活动,传递合理的期望与品质,降低表现的焦虑感,为学生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表达对内容的兴趣并热忱。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一上课学生就质疑问难,其中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关系是怎样的?”“课文穿插美女蛇的故事,是否宣扬封建迷信,其作用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议论纷纷。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我捕捉到教学契机,认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认识到贯穿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作者天真活泼的童心。至于插叙美女蛇的故事,则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经过大家讨论,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含义。
  3.提供反馈和奖励。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反馈的机会,提供一些奖励作为刺激物,帮助学生将成就归应于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日积月累的,对不利学生提供补救矫正措施。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在《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甲对小说三要素只回答上来了其中两个,你是看到了已回答上来的两个,还是盯住没回答上来的一个,你是说“怎么连这么基本的概念都没记住”,还是说“不错,你记住了两个”,其效果不言而喻。若采用前者,只能使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畏惧感,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尊重、珍惜、引导,利用学生独特的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生成。教师要有宽容的气度,允许学生说得不好,说得不对,允许学生节外生枝;特别要尊重后进生,关爱后进生;倡导标新立异,欣赏真情告白。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一些恰到好处而又充满爱心的话语,会一一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努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优化课堂结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努力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与以前不同的是,在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语文教师传授知识已不是以灌输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
  上好每一堂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体味其中的乐趣。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从盘古到今,神韵流淌,陶醉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是文学。屈原的忧国忧民,浪漫狂放;陶潜的采菊篱畔,恬淡悠然;李白的举杯邀月,飘逸雄放;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沉郁顿挫;苏轼的大江东去,波澜壮阔;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势磅礴。多么富有个性的文人,多么绚丽眩目的华章。
  鉴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做到“五不讲”:
  1.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
  2.学生已经懂的不讲;
  3.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
  4.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
  5.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
  除此之外,还要尽量做到“五讲”:
  1.每课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必须讲;
  2.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
  3.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开眼界、讲得学生佩服你;
  4.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
  5.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
  教师要善于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到每一个环节,使其思维得到激活,做到课始趣浓,课中趣更浓,课尾余韵犹存,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重视综合性学习,开展多种活动,拓宽各种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的确,综合性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例如:
  课前3分中演讲。我们的做法是:在每节语文课开始前,让学生登台发表3分钟的演讲,每堂课一位学生,全班学生按照学号逐一上台,轮完以后再从第一次登台的学生开始。一个学期两三次下来,不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充分表现,积极的思维情势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较高。
  课内表演。初中课本的许多文章(小说、戏剧)故事曲折、矛盾冲突激烈,适合学生表演。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口语表达,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辩论。辩论是源于讨论而又高于讨论的一种形式,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视野有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辩论赛,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话题面上的扩展、主观意义上的深入或不同观点的对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如《羚羊木雕》,《陈太丘与友期》等。
  在课堂教学中用足、用好文外资源,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就拿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来说吧。这些插图或贴近文字、或贴近教学、或贴近生活、或贴近时代,欣赏性特点突出,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文本中有两幅插图,其中一幅是孔子像,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这一幅插图对孔子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在进一步介绍孔子生平及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课文目录前的彩色插图《孔子讲学》,观察画面上孔子和他的弟子坐在哪里,坐姿如何,表情动作怎样,进一步想象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时所搜集到的资料用口语表述出来。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积累了相关的文学常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引领着学生融入到文本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
  这些训练是长期实践的总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种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自主学习、自我表现意识,充分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成新课标要求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坚持做到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更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0.
  [2]教育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吴为民,李忠.特色教师的成长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