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制研究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芬芳 谢新会 李 彤 曾红梅
摘要:通过对县镇建筑业农民工及其培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其调查数据显示,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制单一,须增强培训机制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培训;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应该将政府策略、企业管理、培训机构及农民工本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灵活采用各种培训形式,深入农村,积极推动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
关键词: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机制
作者简介:谢芬芳(1967-),女,湖南省新邵工业职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建筑业人才培养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7-0034-03
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机制的健全是提高建筑业农民工技能的有力保障,只有实施了最符合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方案,才能促进建筑业的长效发展,有效地转移农村多余劳动力,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湖南省建设协会2006~2007省级重点课题《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制研究》课题组就建筑业农民工及其培训进行了基本调查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是以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个人为单位,调查范围是新邵县各乡镇的农民工及邵阳、邵东、隆回、邵阳县等少数农民工,共发放基本情况调查表200份和调查问卷500份,其中基本情况调查表收回179份,回收率为89.5%,有效表179份,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回收385份,回收率为77%,其中有效问卷377份,有效率为97.9%。
一、被调查的建筑业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调查情况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按建筑业农民工的年龄、学历、收入及培训等内容分类设置成表,旨在了解从业者的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发现,目前我县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大多没有固定的建筑施工企业,有的只是农闲时从事建筑生产,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上岗时月薪在1500元左右,94%以上的人是未参加培训的,而他们误认为民间的学徒、从师(拜师)学艺就是现在的技能培训等。调查情况见下表(一)。
(二)调查情况
我们针对县镇建筑业农民工的特点,设计了包含七大方面的问卷调查,具体调查情况显示见下表(二)。
二、有关项目的调查结果
我们根据农民工的基本情况,针对调查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结合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发现以下问题。
(一)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意识较差,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建筑行业具有流动性强、高处室外作业多、易发生安全事故等特点,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体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较少的行业,过去人们称建筑工人为“泥瓦匠”、“工匠”,总觉得搞这一行没有出息,真正有能力且有一技之长的智力型大中专毕业生大多不愿干,城里人多数吃不了苦,不愿选择这行业,所以由于建筑行业从业门槛比较低,目前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民工不太清楚持证上岗的真正目的,从调查情况来看有19.6%的人纯粹是为提高工资待遇而培训。企业对农民工有无操作证没有做根本性的规定,10.3%的人认为公司对有无操作证的民工待遇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免费或给予一定补助仍有5.3%的人选择不参与培训,这说明农民工培训意识淡薄,企业对培训也不重视。不清楚培训的目的除了可获一技之长和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外,还可以扩大知识面,全面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提升企业品牌。
(二)农民工培训费用过高
农民工消费承受能力低,培训费用是影响农民工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培训费由农民工和政府或公司共同承担愿意参加培训的占21.5%,培训费由政府或公司全部承担愿意参加培训农民工占51.2%,只有5.3%的农民工愿意自己承担培训费,一些农民工在接受调查时无奈地对笔者说:“来回的路费、吃住要自己想办法,最终有没有工作还是虚的,但我们要掏钱是实实在在的”,培训费用制约了农民工参加培训。
(三)农民工培训不灵活,培训方法单一
调查表明,农民工信息渠道不畅、现实的打工技术含量不高和培训服务不周,使培训地点、培训时间成为了抑制农民工参与培训的主要障碍。从上表中可以看出,46.9%的人建议培训机构设在家庭住所处,43.5%的人建议设在工地;对培训时间60%的人建议选择在雨天、夜晚;24.4%的人不认同目前这种讲授式的培训方式,认为培训方式较单一,不够灵活。以上都是制约农民工参加培训、影响技能提高的种种因素,从而出现了政府提供免费培训反而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反映出现有教育和培训服务不切合农民工的实际。
(四)农民工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调查情况表明:有97.9%的农民工没有上岗证认为也能找到工作,只有2.1%的人找不到工作岗位;69.8%的人认为是否有操作证待遇差不多,10.3%农民工认为有无操作证待遇是完全一样的,只有19.9%是认为不一样;从以上数据说明有很大一部分民工对有无上岗证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主管部门没有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无证照常上岗,造成政府培训事与愿违,政府要求培训雷声大,实际培训行动雨点小。因此,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没有严把持证上岗关,也是造成部分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农民工的现状,结合农民工培训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做好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重点应从农民工培训的培训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开展好工作。
(一)加大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据资料报道,我省农民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1100万人,其中建筑业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2%,加上农闲时进城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字更为可观。因此,建筑业农民工既是经济建设和建筑业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社会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而这些农民工大多未能参加正规的培训,有些即使参加了培训,也只是走过场,“只交钱,不培训,时间到了就拿证”,没有从根本上增强农民工的专业技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素质,确保工程质量,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建设行政部门要制订农民工培训的方案和措施,增强培训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大培训宣传力度,让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消除可培可不培的糊涂想法;三是使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既可由建设行政部门集体办班,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讲课,也可委托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具体承担;四是培训时间坚持以人为本,考虑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选择晚上、雨天或冬闲时组织办班;五是培训坚决杜绝流于形式,要切切实实地办,坚决反对“交钱领证”的做法,让农民工通过培训真正地学有所获。
(二)政府统筹,多方筹措,确保农民工培训经费到位
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民工不愿参与培训,与政府的管理、农民工对培训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工上有老下有小,进城务工是为了获取一定的薪金报酬来养家糊口,如果放下功夫参加培训,不但领不到赖以生存所需要的工资,更有可能因为培训,自己要承担培训的生活、车旅、培训等费用,导致农民工认为得不偿失。而国家建设的发展、工程质量的提高则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解决国家建设发展和农民工自身生存需求的矛盾,作为政府应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统筹兼顾,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农民工培训经费到位。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民工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和“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等培训资金,确保这些资金真正用于农民工培训,避免借培训的名义将这些资金套为他用;二是调配使用好地方政府积累的劳保统筹基金,监督使用承包企业计提的“职业教育经费”等;三是政府牵头,各用人单位缴纳农民工培训的培训基金,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用于集中组织培训。对农民工而言,培训费、生活费、车旅费等一切开支均由上述经费项目中列支外,同时给予农民工一定数量的误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参培员工可视为上班给予全额薪金补贴,这样解除了农民工培训的后顾之忧,农民工也就会安下心来投入“充电”之中。这样做,国家和建筑企业在一定时期是增加了一些负担,但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既能确保员工素质的提高,也能确保工程质量的提高,对适应新的建设发展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是一项真正落实“三个代表”的“民心工程”。
(三)建立专业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构和示范培训基地,增强农民工培训灵活性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结合本地实际,编写通俗易懂、喜闻乐见、适用性强的《钢筋工》、《抹灰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架子工》等以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不同工种的专用教材,编制和制作一些增强农民工法制维权意识、施工安全意识方面的教材或音像教学片,组织专家绘制挂图、编写施工常识“顺口溜”,以进城务工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为重点,让农民工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习教材易懂易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春季放假期间开展集中培训,组织补缺型短期培训,采取就近、免费、自愿的原则,依托当地培训资源,针对农民工就业需求,以“缺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组织技能培训;抓好紧需工种的培训,按照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训;将岗前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相结合,将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将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形成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民的培训模式。
以县内示范性职校为龙头,充分利用其培训场所,教学设备设施、实训基地、师资力量等资源,每个县区着力培育和打造1~2个建筑业农民工的定点专业培训机构和示范性的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培训;同时鼓励职业学校到乡镇办班,送培训下乡,鼓励施工企业在工地培训,将工地食堂改为教室,利用雨天、晚间上课,施工教学两不误;采用这种灵活、多样、开放式的教育和培训方式更适合于农民工的培训。
(四)强化政府行为,加大监管力度
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与农民工对培训认识不足有一定关系,对企业不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严格实行持证上岗也不无关系。调查发现,69.8%的人认为上岗有证无证没关系,不参与培训薪金待遇差不多,有些地方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和自身利益的驱使,对培训互不认同,甲地的培训乙地不认可,农民工从甲地到乙地就业又得经当地培训,而农民工就业大多是侯鸟型就业,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流动性较大,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关键是有一套系统的监督管理机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一是为确保工程质量,上岗员工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二是培训规范统一要求,培训证件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甚至能象毕业证等证件一样可联网查询;三是建设系统内实行一体化管理,质监、施工、安全齐抓共管,既管工程质量、也管工人素质,通过工人素质的提高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因此,政府要严格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农民工准入制度,政府一方面要求用人单位要从已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和接受职业培训的人员中招收人员;另一方面要求各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部门只对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经过职业培训的人员办理求职登记和职业介绍服务,对未经过劳动预备制培训学习或虽经劳动预备培训学习,但未取得相应证书的人员,职业介绍所不得介绍其就业,用人单位不得招收录用;再一方面要求安监部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政府法制形象,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项目施工过程中岗前培训和人员持证上岗等情况,保证农民工持证上岗,以此来激励和约束农民工在就业前参加职业培训。只有这样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提高建筑业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全面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办公厅2003,9,18.
[2]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建市「2005」131号.
[3]建设部将推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建筑学会通讯.2006,12,8.
本文系《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制研究》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属湖南省建设教育协会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编号:湘建教协2006-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