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多方并举,全力以赴促就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瑞超
河南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结合、人文社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多年来,学院依托河南省煤炭和纺织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面对近年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严峻形势,学院始终坚持“内外兼修,多方并举”的指导思想,对内强化办学特色,加强工程教育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外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发挥煤炭、纺织学科优势,紧密联系行业,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就业基地,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同时,强化各种措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加大推介力度,提高就业质量,确保了就业工作稳定有序开展。2008年、2009年,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1.3%和86.98%,2010年达到92.42%,继续保持就业良好势头,较好地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2008年,学院被授予“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招生、培养与就业“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
一是科学设置专业,合理招生。为减少招生的盲目性,学院坚持“招生看就业,就业定招生”的思路,对市场反应较冷、就业率偏低的专业采取停招或限招的措施。同时,密切注意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经过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确定每学年的新增专业。对于每年的招生专业,学院都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招生数量,尽可能处理好“招生超前”与“就业滞后”之间的矛盾,做到“以销定产,适销对路”。为稳定办学规模,在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设置比例上也逐步作出调整,适当增设本科专业,缩减专科专业。
二是凸显办学特色,打造人才培养品牌。河南工程学院由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原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一所煤炭院校和一所纺织院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煤炭特色和纺织特色,这正是学院的优势所在。近年,学院不断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依托两大产业,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是强化质量意识,把好“出口”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增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一贯注重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每学期都要开展“期中教学质量大检查”“十佳先进系评比”等活动,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环节,狠抓考风考纪,严肃校风校纪,严格毕业证书发放制度。同时,强化素质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深化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的潜力和优势,做精、做细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重点发展社会急需、就业前景好、有一定学科基础,并在较短时间内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专业。目前,学院已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示范专业2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7个,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10多门。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还应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这就要求当今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创业思路,给自己的择业道路开辟更多的渠道。因此,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使自主创业成为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一是加强领导,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为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学院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共同抓毕业生创业工作。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广泛开展市场调查研究,调整各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症下药”,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专项资金,建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人才工程训练基地。根据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积极开展大学本科层面职业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学院100多个实验室均全天候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实践环境。
三是强化素质教育。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学院积极推行“大学生学术和时事报告会工程”“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程”四项具有品牌特色的素质拓展工程,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我院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奖励46项,并多次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重要比赛中取得佳绩。2005级学生倪丽、2007级学生石教会先后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学生多次在国际模特大赛中摘取桂冠,院团委组织的“三下乡”服务队多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四是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机制,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发创业项目,在校内坚持举办创业计划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创业比赛。2008年,在第六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院荣获金奖一个、铜奖三个、优秀奖两个;2009年,我院学生分别在“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比赛和河南省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各一项,两项创业项目入选首批全省“寒门骄子”大学生创业扶植计划。
三、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一是全过程渗透,就业教育贯穿始终。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都应不间断地、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就业指导和教育。在具体工作中,学院采取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等各负其责的做法。以科学的理论和优秀测评技术为指导,以专业队伍作为支撑,分阶段、分层次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按年级分别制定了适应与定位、学习与准备、行动与实践、评估与检验四个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辅导方案,通过专业课程和理论教学体系、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体系、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体系、心理测评和就业测评体系,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正确认识、了解自己,培养正确的成才意识,明确成才方向,在专业教师的辅导下,针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职业能力倾向,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课程被纳入学院的教学计划,本科42课时、专科38课时,并明确列为必修课内容。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编写了专门的教材,并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保证了就业指导工作的覆盖面。
二是全面覆盖,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学院每年都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组织就业专题讲座,召开就业经验交流会,分析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教育,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弱势群体给予重点指导帮扶,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寻找可利用的途径,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
三是全方位拓展,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倡导“一生多证”,提高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考取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强化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区分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方位拓展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四是学院建有专门的就业咨询室,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时为毕业生提供咨询服务,为毕业生就业起到指引、导向的作用。建有专门的就业信息查询室,方便毕业生随时查阅相关就业资料。学院还建立了专业的就业测评室,安装先进的就业测评系统,针对每一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心理测评,使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做到提前了解。
四、以高层次的合作办学为平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加大的情况下,学院一方面依靠苦练内功,提高育人质量;另一方面还主动走出去,在加强外部联络方面下工夫。将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与毕业生接收相挂钩、推行“订单式”培养、采取紧缺人才“1+1”输送等模式,这些都是扩大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学院继承依托行业办学、与企业联系广泛的优势和传统,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学院注重产学研结合,先后与河南省六大煤业集团、省内重点纺织企业和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院还关注区域经济建设,先后与驻马店市、新郑市等多个地市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在合作关系建立后,学院注重合作条款的可操作性,强调实际效果,切实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坚持多元化思路,以科研服务为先导,建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良性互动的机制,创造条件使实训基地成为就业基地。学院每年都针对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势进行分析论证,制定就业市场开拓方案,并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建立省内外相结合、分布合理、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学院先后建立100多家就业实习基地,通过拓宽合作渠道,稳固合作关系,极大地满足了毕业生实习实训和就业需要。为充分发挥就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学院每年都分层次、分类别地组织多场“双选”活动,积极组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参加供需见面会。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认真组织好校园招聘活动。为把招聘会的作用发挥得更大,学院在举办招聘会之前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参与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能讲座、就业能力测试等就业宣传活动,为毕业生补充了相关的就业知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求职成功率。由于各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和时间各不相同,我们灵活机动安排用人单位进行专场招聘。专场招聘专业针对性强、时效性较强、签约成功率高,深受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欢迎。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的工作条件就成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环境。学院的就业网站于2003年建成,具有非常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相关功能,设有“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招聘岗位发布”等频道,基本实现了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学院不断丰富网站内容,扩大网站的宣传和影响,并将就业网站的使用纳入就业指导课中,成为毕业生的一项重要的求职工具,做到每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地上网查询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就业工作的效率,也成为推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渠道。
五、以“全员参与”为目标,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措施
一是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学院牢固树立“抓出口就是抓入口,抓就业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由主管就业指导工作的院领导和相关院系领导兼任,成员由各院系和相关处室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各院系也成立了相应的就业工作机构,明确任务,划分指标,安排充足的专兼职人员,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均纳入就业工作队伍。全面发动学院各层面力量,要求大家都来关心、支持就业工作,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大力推介毕业生就业。
二是学院大力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力以赴做好保障,切实解决好工作中人、财、物等实际问题。首先,在人员配备上,学院调集了精兵强将。目前,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有15名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各院系有兼职就业工作人员32人,专职就业人员与毕业生数量的比例达到政策规定的1∶500。其次,在财力上,学院逐年加大就业专项经费投入。再次,在物力上,学院全力支持就业工作,目前就业指导中心占地面积284平方米,有就业服务大厅、就业宣讲厅、就业洽谈室、市场信息部、就业指导办公室及就业指导教研室等配套设施。
三是制定了各项就业工作政策,形成了就业工作制度汇编,加强和规范就业工作的日常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四是完善院系就业工作的考核与评估体系,制定《河南工程学院关于院系就业工作考评的意见》,明确工作责任和考评指标,建立奖惩制度。每年与各院系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对就业工作完成较好的院系进行奖励,完不成任务和指标的院系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的资格。
五是建立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区值班制度,及时与毕业生沟通;实行就业信息员制度,及时把握毕业生就业心态,反馈毕业生就业状况,确保就业工作安全稳定。
六是构筑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体系。学院建立了毕业生心理沟通渠道,对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提供咨询和帮助,很好地化解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作者系河南工程学院副院长)
责编:路 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6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