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与评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全祥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片段】
  师生共同整理好口诀表后,教师指着黑板上编制的口诀进行教学。
  师:(指着黑板上编制的口诀)下面,我指哪个就读哪个口诀。
  (教师任意指口诀,学生朗读)
  师:好,下面自己念,一分钟,念熟了!
  (学生自由读口诀)
  师:停,口诀终究不能写在黑板上的,应该写在哪儿呢?
  生:书上。(有学生笑了起来)
  生:不对,应该记在脑子里。(该生的发言立即招来一片注视的目光)
  师:对,要写在脑子里。那我们就把它擦掉。(随着擦的节奏让孩子齐读:一二得二……)
  师:擦完了,可谁装在脑子里了?(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好,我们一起背一遍。
  师:嗯,不错,再给一分钟时间,闭着眼睛独立地背,把口诀背熟。什么才叫背熟了呢?脱口而出。因此,在背的时候注意发现秘诀,待会儿交流。
  (学生都闭上了眼睛大声地背诵。有的学生记不住,想了想后睁开眼偷偷地看了看黑板上的乘法算式继续闭眼背)
  师:有什么秘诀?
  生:口诀的第一个数字除了第一行是“一”外,其他的都是“二”开头的。
  生:口诀的结果从上往下看每次都多了2。
  生:从下往上看每次都少了2。
  生:二七就是2个七,7加7就等于14。
  生:老师,她说的就是如果不会乘法的话,就往心里想加法。
  ……
  师:好,我们把算式也擦掉了?
  生:擦掉吧。(答得很干脆)
  师:好,这次我倒着擦,你们倒着背。
  (学生随着老师擦的节奏背诵:二九十八,二八十六……)
  师:现在认为自己能背的有谁呀?会背的孩子站起来!
  (学生都站了起来,虽然有几个有一些勉强。学生很整齐地背诵了一遍)
  师:不错,我们夸夸自己。会夸自己吗?
  (孩子们不好意思地相互看了看)以后哇,觉得自己做得很棒可以夸夸自己。怎么夸呢?我教大家一个办法……(学生自己夸奖自己)
  师:谁不仅能顺着背,还会倒着背?
  ……
  【评析】真正的好课是用平常的方法、朴实的手段达到优质的效果,这是这一教学片段给笔者的最大感受。这一感受突出表现在执教者以“二擦(顺擦、倒擦)”带“三背(硬背、巧背、倒背)”,独具匠心,浑然天成。
  具体说来,在学生整理出2的乘法口诀之后,执教者看似随意实则暗藏深意的一句问询:“停,口诀终究不能写在黑板上的,应该写在哪儿呢?”即生成了智慧:应该写在书上,应该写在脑子里。课堂在师生对答中洋溢出浓浓的哲理意味。同时,这一饱含哲理的对答也为教师“熟背”这一环节的引入作了铺垫:口诀不能写在黑板上、书上,应该写在脑子里。这样,熟背就成了自然。于是,伴随着教师的第一次“擦”,学生开始了第一层次的背――“硬背”。
  “擦完了,可谁装在脑子里了?”这一问,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不错,再给一分钟时间,闭着眼睛独立地背,把口诀背熟。什么才叫背熟了呢?脱口而出。因此,在背的时候注意发现秘诀,待会儿交流。”显然,这时的背,重在内在联系,是一种“巧背”。
  “巧背”之后,黑板上还剩下9道算式。课的结束留给学生的应该是一幅整洁的黑板。因此,执教者顺水推舟,将这9道算式也一并擦掉。不过与上一次不同的,这一次是倒着擦,不仅擦的形式有了变化,还为倒背提供了契机:倒着擦,学生自然要倒着背。
  朴实最见功力,细节成就完美。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没有眼花缭乱的课件,没有动人心魄的情境,然而执教者就是凭借简单的教学环节和平常的教学手段,营造出了返璞归真、浑然天成的教学情境。“将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彰显的是积淀,凸现的是功力,映射出的是大家风范。(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仙桃小学)
  【对评析的评析】
  这个评析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1.抓准了特点。评析者对片段中执教者上课“朴实”这一特点抓得很准,也很及时。当前,少数教师认为在课堂中运用的现代媒体越先进、手段越复杂、形式越丰富,教学效果越好。其实,无论将来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朴实”的可行性、经济性、适用性决定了它具有存在的空间和魅力。
  2.突出了重点。对该片段的评析,评析者绝不是不分轻、重、主、次,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而仅是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入手进行评析,突出了重点,有利于听评者了解评析者的观点。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7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