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学生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 丽 梅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应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数学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上,并且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一起组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令人耳目一新,这必将对我国今后的数学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保护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呢?
   一、直观形象.焕发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中,丰富深化感知。  我听过我们学校的一位教师讲一年级的数学《摘果子》一课。其中在学生自己探究算式5-1、5―2、5-3、5-4、5-5、5-0时,教师事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五个小柿子放在学生的桌堂里,在讲到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你们喜欢吃柿子吗?今天老师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了几个小柿子,你们想吃吗?想吃就吃吧!同学们没想到在课堂上还会有这样精彩的节目,都兴高采烈地吃柿子。在同学们兴奋地吃完以后,老师又适时提问:你能把你刚才吃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写出算式:5-1、5-2、5-3、5--4、5-5、5-0,有的甚至写出4-2,老师问他时,他的回答是:“我不小心弄掉了一个,所以只剩下四个了,我吃了两个,所以列式为4-2。”多精彩的回答呀!
  由于直观形象的方法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理解力差与运算意义抽象的矛盾,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在教学补充应用题条件中,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老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老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说对后。老师给予表扬,接着老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便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等等。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老师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不对吗?”紧接着解释道:“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老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找朋友,夺红旗,开汽车,我是小小邮递员等等。如我过去教学认识8时,就是通过这几种游戏巩固了8的组成,第一,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小圆片摆8的组成;第二。老师摆出1 7的数字卡片,指名学生“找对子”;第三,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把1 7的数字卡分别发给7个同学,每人拿一张站在讲桌前,然后指名其中一人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6个同学的对面,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他的数字卡片和对面的数字卡片组成了8,大家齐说:“对!”,不是8齐说“不对!”;第四,看谁得分多,老师和同学比赛,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老师慢慢地出现,给学生有个思考的时间)全体同学说出和老师数字卡片组成的数,学生齐说说对了(一个不错),学生得分,如果有一个说错,老师得分,做这个游戏时,同学们更齐心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错。每当他们胜利时,都高兴得鼓起掌来。
  
  (责任编辑:张 华 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