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课标,超越教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陈伟

  【案例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是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指导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最根本依据。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是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编制的、系统反映历史与社会这门全新的综合学科的教学用书,它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具体化。
  2.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上,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因为课程结构的国际性和内容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多方创造性地开发教学素材,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所以,从事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老师,要摈弃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重组再创造,并不断开发新的教学素材,才能使教学达到新的境界。
  3.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编写的依据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2-5和2-7,即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和世界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在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第六课《文明的中心――城市》中的一目内容。教材介绍了日本科技城――筑波在建设舒适环境方面的经验,并借此归纳出舒适生活环境的主要标准。
  
  【案例描述】
  我在进行《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一目内容教学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法一:完全按照教材体系开展教学
  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文明的中心――城市》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因此,我将第一目《国际大都市》与第二目《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合为一课时。在阐述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国际会议和民间往来上的主要表现并展示其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之后,我转入第二目《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小组讨论筑波是如何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在学生充分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完成下列表格。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小组探究:筑波的城市建设对其他城市建设有哪些启示呢?
  教法二:基于课标,创造性地开发教学素材进行课堂教学
  [第一步]认识温州: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温州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分别是什么地方。分析这些图片所代表的事物,结合已学知识和学生对温州的了解,复习归纳城市的特点。在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文化丰富、环境舒适五个特点中,凸显环境舒适这个特点,导入新课教学。
  [第二步]生活感受:请学生睁大“火眼金睛”,来找一找我们居住的城市――温州在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方面的不足,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不方便。在学生踊跃发言后,启发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舒适的生活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第三步]他山之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筑波为什么会成为人们向往和乐居的城市?学生在探究、合作的基础上发言并归纳筑波舒适的生活环境的主要体现和主要措施。考虑到筑波作为日本小城,学生缺乏认识,且资料匮乏,我补充了厦门这座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的相关资料、图片,进一步印证舒适城市的基本特点。
  然后,第二次启发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舒适的生活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第四步]学生实践:首先请学生围绕着如何把温州建设成为一个舒适、宜于人居的城市这个话题献计献策,为我们的城市建设积极建言。
  其次,要求学生为温州营建舒适的人居环境、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或广告语。
  
  【案例反思】
  教法一只是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教学过程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学生虽然参与了学习,但学习热情较为低落。可以说,教师基本上是在“教教材”。而教法二中,筑波仅仅是温州在营建舒适生活环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可借鉴的一个案例,通过对典型实例筑波的分析,重点突出了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便利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化活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等,表现了人类对城市设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描绘并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生活城市的状况;联系生活经验,从不同的侧面描述城市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小组学习,分析筑波作为现代城市的特点,并思考如何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开设学生论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温州的城市建设献计献策;要求为温州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设计一条标语,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设计,既是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也是基于课标的教学素材的创造性开发。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搜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也就是说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就教材和课程而言,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是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在新课程倡导的对话教学中,教材不再是权威,它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特别需要指出,尽管人教版教材从知识、思想品德和文化内涵、认知心理和发展水平、编制水平、实际使用效果等五个维度上进行了认真编写,但它不是针对某一市、某一地编写的,而是针对全国所有实验区,因此,教材采用的案例一般比较普遍,突出共性,缺乏地方色彩,个别案例甚至远离了学生的实际体验,如《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一目采用了日本筑波这个案例。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补充那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这些案例最好是当地刚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探究有的放矢。在教法二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城市――温州如何营建舒适的人居环境,筑波仅仅是温州营建舒适环境的一个可借鉴的案例。此外,为了使学生对舒适的生活环境主要标准有更丰富的认识,我还补充了厦门的成功案例。在温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背景下,师生共同探讨温州如何营建舒适生活环境的话题,学生参与积极,体验深刻。
  (责任编辑:李雪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