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唱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占山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农村的孩子们朗读不是很规范,朗读时“唱读”现象很普遍。孩子们不管一句话的长短,总是以词为单位,一词一顿;句末一字,不管是轻声还是四声,一律拖得老长;重音出现在每句的相应位置,高低轮回,重复着同一腔调。
分析原因,我认为:1.教师本身普通话不标准,自己不会范读,又没条件播放课文磁带录音。2.儿歌对孩子们的影响。对于一篇课文,教师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会按照他们心中的儿歌模式拖腔拉调地“唱”。3.教学中,教师会常用“齐读”的手段,只求读整齐,不求读出感情,在有意无意之中,就为“唱读”习惯的养成推波助澜。4.小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能力都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要领悟文本生动的形象性、严谨的逻辑性、丰富的语汇神韵以及表述的层次感,更是有些难度。
该如何纠正“唱读”呢?我认为:
一、教师要经常范读带读
教师要把朗读课文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读”,正确掌握每个字的读音,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并认真揣摩句子的重音、语气、节奏。教师只有做到字音规范、停顿适当、节奏和谐,才能给学生示范。如果教师的普通话差,方言重,自己很难示范,就应该播放课文范读磁带,让学生反复听,反复模仿。
二、减少齐读,提倡多种方式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齐读应安排得少一些,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特点,可采用各种方式的读,如比读、挑战读、分角色读,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来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的能力,克服朗读“拖腔拖调”的现象。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要求是真切、自然,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恰当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一起喜怒哀乐。
四、开展读后评论,树立榜样
在朗读时,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差距,可让孩子们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对不“唱读”的学生平时要多加以表扬,树立榜样,以其带动“唱读”的学生不再“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6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