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阅读教学的开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援非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在阅读教学和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展开的就是一页页人类文化传承的鲜活画面。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阅读者的知识层次、认识能力、精神境界在阅读中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阅读教学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协调好诸多因素,使它们形成合力,将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飞跃。
  
  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接受并加工文字信息的复杂心智活动,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者认识、分析、想象、创造的思维过程,所以培养阅读兴趣很有意义,让学生充分调动个体的情感体验。文本与个体情感的共鸣,能触发阅读的需要,产生阅读的期待,启发阅读的倾诉,加深阅读的感悟,影响阅读的表达。个体的阅读心境要不断的充实和生发,才能更好地以书为友。以愉悦的心境去读书,能更好地调动日常的情感体验,毫不勉强地投入到书中的意境中去,便于学生主动探究,生发新知。最终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情感需要,一日不读,不知饭味,产生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论语》中,让学生与提倡“仁”与“恕”的孔子为友,走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中,与孔子产生共鸣,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感悟他的人格魅力,主动去了解他的经历,记诵他的经典语录。寓教于乐是语文课重要的教学手段,无论对何种文体的阅读,都要让学生带着乐观、愉悦的心态,走入作品之中,阅读便在愉悦中得到开展,更易走进作品和作家,理解作品的魅力,感受作家的精神。
  
  二、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阅读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在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涉猎过很多作品,要调动起学生的日常积累,并使学生主动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从而充实自己的情感,减少阅读屏障。了解社会发展的知识,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思想,有健康的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认识作家的创作理念,从文化的高度去探究文本,便于再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接触时代共同的精髓,为新的阅读材料做好知识的储备。当读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会调动对曹操的积累,理解这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英雄的雄心壮志。也会在遇到类似的英雄人物如辛弃疾时,自觉运用这两句诗来评价他,能更好地理解作家和作品。当看到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调动已经学过的《藤野先生》的经验,只有了解了当时国人的“劣根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孔乙己”一类人存在的合理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理解打破旧社会的必要性,这些理解,都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紧密相连的。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语言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老师的话语,同学的交流,各种媒体的介绍,都会或显或隐地影响学生,学生日常生活积累的增多,是学生阅读时可以直接依靠的大山,可以助学生攀登更高的山峰。
  
  三、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有了良好的心境和日常生活积累的帮助,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开展阅读。但还需要更多地接触文本。“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更好地提高阅读的实效,就要走出课本、放开视野、博采众家。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作品中感受作家心灵的律动,感受时代精神的绽放,感受文化的魅力,感受语言的鲜活。无论是文学、艺术、网络,还是历史等各领域,都要能判断其中体现的思想,更好地体现语文人文性的特点,让阅读开展地更广泛、更有收效。
  
  四、调动学生的语文知识
  
  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文体知识和阅读文章的技巧,在课内外阅读中就要合理地利用这些语文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明确其使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即衬托和对比,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志。进而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信息。这种落脚点,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体知识,依着规矩成方圆。学习并掌握记叙的顺序,对文章的结构会有更好的了解,更利于读懂、读透文章。给文中的人(写人为主的文章)或物(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寓言、童话等文章)作出自己的评判,更好地完成阅读的任务,形成阅读的习惯,提高鉴赏分析和评价能力,最终形成阅读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实践工作中,运用以上几点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的“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6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