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程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它呼唤新理念、新课堂、新教法.提倡个性化学习、创新性体验.强调积极挖掘教材资源,用好教材,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本文就高中物理新课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倡师生互动,注重情感交流;关注学习态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注重学习方法及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的渗透。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中学物理教师如何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去创造性地运用新课程、新教材,是目前每位物理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实效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它需要教师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知识的来源。在这个理念指引下,于是就产生了例如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小组合作、交流评价等多种课堂教学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特别是小组讨论,一看教室里气氛活跃。本人认为应该冷静的思考这一现象,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关注学生讨论的目的是否明确,是否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而积极的展开讨论,并为实现这个目标积极的展开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充分的参与是学生主体地位最根本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使自己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提供学习的帮助。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不尽相同,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则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能注重表面的热闹,表面上的热闹不等于新课程,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的调动起来,讲求课堂教学实质性的内容。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利用它指导实践。离开了实践活动,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倘若物理知识不能够应用于实践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亲历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物理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物理难学,甚至对物理课不感兴趣。学生有此反映,具体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就笔者所见,一个较为普遍的原因是物理课的内容和实际现象联系不够,学生感觉不到所学习的知识在生活实际当中的具体运用,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里就产生了对物理课的厌倦,失去了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平时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把学生的感性知识与学生的理性认识相结合。选用学生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进行一些趣味性的物理小实验,拉近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关系,让物理课堂重新焕发出物理学的魅力。
三、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教师的有效指导应该是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性,能促进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有效指导还应该把握好指导的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分寸,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指导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方式要多样化,不同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在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的观点不断地表白出来,这样才能对一些概念和规律有深刻的理解。
四、改善评价体系
过去的教学主要是一种精英式的教学,较多的只是关注学生某一个层面上的发展状况,而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发展性,从而导致了学生所处的环境都是以学生的成绩来划分学生,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产生了一些学生厌恶学校,讨厌课堂,使原本学生快乐成长的校园失去了它所应有的东西。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理念认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仅靠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很好的、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提出了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也因该努力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
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它还与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构建符合新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更多的与学生家长,学生所生活的社区进行联系,寻求符合学生发展的个化评价方式,切实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促进自身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9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