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生兴趣 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委

  【摘 要】兴趣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动力源和营养剂。品德与社会课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把抽象道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进入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 导入 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10-01
  
  兴趣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动力源和营养剂。爱因斯坦曾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虽非主科,但它却有着自身的教学特点,更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现就联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整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复习旧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如果经常采用此种方法会显得单调枯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引言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材料导入
  材料不仅由教师提供,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从社会生活中收集。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组图画都可以成为绝好的材料,经过处理加工、去粗存精,并赋予材料以新的生命力和针对性,为我所用,以其形式新颖,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游地球看世界》中到纯子的学校看一看,我这样说道:“同学们知道日本吗?想到我们的邻国日本去游览参观吗?现在让我们搭乘波音747客机一同飞往日本,随着一组美丽的图片一起去攀登美丽的富士山,去北海道钓鱼,去仙谷泡温泉吧!”这一导入使学生心驰神往。
  2.疑点导入
  实践证明,疑点、问题、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如在教学《黄色警灯已经亮起来了》一课中,可以这样引入:“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几个?”“地表形态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描绘祖国大陆的壮观,渲染气氛,展现出地球美丽形象的画面,接着教师提出:“那么地球为什么哭了呢?”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说明黄色的警灯已经亮起来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治理环境的紧迫感。从课文出发,引出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自学兴趣。学生们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与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
  二 以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兴趣
  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信息的,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获取知识。
  1.角色扮演
  儿童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因此,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知识学习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枯燥,而是趣味无穷。
  2.学做结合
  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从做中学知识,从做中发展能力,从而品尝到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乐趣。如《怎样过暑假》结合本课内容及学生实际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暑假作息时间表,鼓励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合作,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联系生活,激活兴趣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就是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务必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今天,你安全吗?》这一课时,我就紧紧抓住“联系生活”这一特点,来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先设计一个小调查活动,让孩子们当安全检查员,回家后好好地检查一下,家里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并记录下来,再推测一下它可能产生的后果,思考一下,一旦发生危险会给家里带来什么影响,最后小组交流并总结收获与体会。这一系列活动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再深入到生活中,然后再把生活带到课堂上,最后在课堂的交流与讨论中无形地培养起安全意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样做,既减少了老师灌输式的道德说教,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只有在遵循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把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才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才能让学生喜欢品德与社会课,走进品德与社会课,融入品德与社会课。
  〔责任编辑:高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423.htm